畫布裡的恬靜-鄉道竹60線(尖石大橋-宇老段)
全境皆為高山地區的尖石鄉,以東穗山為界,分為「前山」及「後山」,串起前山及後山的補給血脈,託付給全長47.6公里的竹60線公路。它的終點新光和附近的司馬庫斯都是知名的觀光部落,連帶使得竹60線車流量的業績逐年攀升,本文僅先介紹前山的部份,即起點0K尖石大橋至23K的宇老路段。
新竹縣尖石鄉腹地廣大,與五峰鄉並峙為新竹兩大山地鄉,五峰鄉主要聚落沿著上坪溪及縣道122而發展,尖石鄉較複雜,大致以橫越北邊的縣道120和南境的竹60線為軸線,但北邊的縣道120尖石段僅有11公里,南邊的鄉道竹60達47.6公里,是全台第二長的鄉道(最長的是投89力行產業道路),多數的聚落皆以竹60做為聯絡線,其對尖石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雖然尖石山區的鄉道系統曾有改編的計畫,但至今仍維持著既有的路線,本文也就依既有的路線來介紹。
竹60線起點位於縣道120的30k「尖石大橋」,尖石大橋原本為單線道,會車困難,近年山區旅遊風潮盛行,車流量也增加,所以在原橋旁另蓋新橋,讓兩座平行的橋變成兩座單行道,負責單一方向的車流,類似的橋樑拓寬方式其實很常見,不論是山區或平地。
01▲竹60線起點,尖石大橋
02▲尖石大橋與油羅溪谷
03▲尖石大橋回望 右為單線的舊橋,左邊則是新闢的新橋
竹60線大致沿著那羅溪谷而行,那羅溪亦屬頭前溪水系,是油羅溪的支流,從縣道120轉進鄉道竹60線,隨即為嘉興部落,來到2k,嘉興大橋跨越那羅溪,拓寬方式亦同尖石大橋,右邊狹小的橋是舊有路線「嘉興大橋」,現在看起來已是一條「小橋」了,左方新建的「嘉興二號橋」橋面較寬大,可供雙向行車,竹60線雙向均改行二號橋,但既有的嘉興大橋仍在服役中,並未封閉橋面。
04▲跨越那羅溪的嘉興大橋(右)及嘉興二號橋(左)
05▲竹60線3k,錦屏活動中心
竹60線過了3k,右邊那羅溪谷彼岸出現壯嘆的場景,尖「石」之名,名不虛傳,不論是在縣道120,或者鄉道竹60線,沿途均可見無數裸露在陡峻山勢中的岩層,一頁一頁的層岩,堆疊著計以千億載的地殼歷史。待會要行經的那羅溪谷彼岸的竹60線,就穿鑿在這座崖壁之岸,鎮守在崖壁上的,是一座泰雅勇石的巨型石雕,也是後山入口的意象。
06▲竹60線4K,可望待會要行經的彼岸之路,泰雅勇士的巨型石雕,座落在一座明隧道上
07▲竹60線4K,沿途均可見無數處裸露在陡峻山勢中的岩層
竹60線到此,腳底下的那羅溪再分為二,一為主線向東通往那羅部落,即為竹60線的路廊;一為支流錦屏溪,為南行的鄉道竹61的路廊並通往錦屏部落,南行另有鄉道竹62線,為高繞經梅花部落的路線,可通往五峰鄉,其實就線型來看,竹60也可以很順的南行接竹62抵達五峰鄉,但公路的規劃,將竹60定位在縱貫尖石鄉的主要公路,所以在此需要轉彎東折,以錦屏大橋橫越錦屏溪後,再回到那羅溪的懷抱。
08▲竹60線東折進入錦屏大橋
09▲沿錦屏溪谷的為鄉道竹61線(左);另外高繞的有竹62線(右),可通往五峰鄉
跨過錦屏溪,竹60線被嵌在層層的岩壁之中,沿著山壁而鑿的公路,峻而不險,隨即便抵達方才所望的泰雅勇士石雕下方的明隧道,在明隧道上方施作造形藝術,似是台灣公路的首例,通常明隧道上方都是土石溜滑梯,但泰雅石雕下的明隧道感覺是天然岩壁所鑿,而雕像與明隧道的關係,到底是先有隧道後有雕像,還是兩者同時興建?筆者尋無資料,得請強者賜教了。
10▲跨過錦屏溪後,竹60線被嵌在層層的岩壁中,但峻而不險
11▲竹60線通過泰雅勇士下的明隧道(回望)
過了泰雅勇士明隧道,馬上就遇到真正的明隧道,這座隧道暫時沒有名稱,只一座「天然谷」溫泉餐廳的大型招牌(天然谷明隧道?),民間業者正大光明地在公路明隧道的入口設置巨型招牌,還使用棕底白字的觀光設標誌偽裝成路標,這種案例也堪稱台灣公路一奇。
12▲竹60線泰雅勇士隧道後的明隧道,隧道上方被商家設置招牌,堪稱台灣公路一奇
鄉道竹60線來到了5K,為青蛙石,路邊設有休憩平台供遊人佇足欣賞那羅溪谷的青蛙石,只見溪流上游的典型風貌,一塊塊大型巨石夾著碧綠清潭,溪谷兩岸的V型峽谷,仍不時在樹叢中露出略顯兇惡的崢嶸岩壁。
13▲青蛙石的那羅溪上游清潭
14▲青蛙石遊憩區
15▲竹60青蛙石段的溪谷兩岸V型峽谷,仍不時在樹叢中露出略顯兇惡的崢嶸岩壁
青蛙石繼行至竹60線的6k,抵達那羅部落。那羅部落座落在夾岸的山谷中,竹60線公路從剛才狹谷中的險岸通過後,再一個轉彎忽見桃源般的部落,不忍想到陶潛〈桃花源記〉所說的:「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初極狹」的路段,就是泰雅勇士的明隧道,而山谷之中的土地平曠處,就是那羅部落了。
16▲竹60線,座落在山谷之中的那羅部落
17▲竹60線6k,那羅社區入口意象
午後的那羅部落非常平靜,就像是一幅畫,不忍的又要停車下來享受這片舒暢。不論是一分鐘、十分鐘、一個月、一整年都好,可最後終究得面對現實的壓力,按下電門重新啟動的摩托車聲,就像是無情的現實利刃劃破正在微笑中的美夢。而現實的我,一如現實的過客,終究也只是個過客,冷靜地將這平靜的山谷部落變成數位資料收錄在指甲大小般的SD卡裡,然後洋洋得意地將這風光搬回自己的電腦螢幕中恣意停留,於是,人生便在虛擬、夢境和現實中,不斷地迴盪,尋找生命死胡同般的出口。
18▲平靜的那羅部落,就像是一幅畫,不忍的又要停車下來享受這片舒暢
19▲竹60線7k附近的那羅風光
那羅部落除了畫一般的景色外,東方一座高起的尖峰,特別引人注目。這尖峰,是東穗山稜線北方的1575.5公尺尖峰,但似無名氏般,找不到名字,隨著公路的前進,尖峰也愈來愈靠近,仔細一看,尖峰山腰竟有似公路般的建築,這更讓人嚮往了!當時的我不斷問著它,這條路如何能抵?通往何方?後來隨著公路前進的線形,發現它應該就是竹60線,也就是待會會經過的地方,於是心中疑問化作萬般喜悅。
20▲東穗山稜線北方的1575.5公尺尖峰,山腰的公路即鄉道竹60線
竹60線通過了那羅部落,便朝著無名小尖峰而去,公路在那羅部落的後半段,已開始明顯地連續上坡,爬到一個稍高處再回顧那羅,依然是畫一般的細緻,畫裡面,有田園、有屋舍、有小溪,還有盛開的山櫻花。
21▲那羅部落後半段,竹60線開始明顯的連續上坡
22▲爬到一個稍高處再回顧畫一般的那羅,有田園、有屋舍、有小溪,還有盛開的山櫻花
竹60線來到約8.5k處,又遇一座明隧道,這座明隧道很有趣,還設有中央分隔「牆」,應該是拓建後的成果,也就是原隧道僅有一側,但路幅太窄,無法會車,為了安全起見,又向外延伸新的掩體,成為現在的樣貌。
23▲約8.5k處的明隧道
一路上坡的鄉道竹60線,不斷沿著那羅溪上游溪谷而行,到了10k,是道下部落,有一座道下橋,也是竹60線與那羅溪告別的開始,至於道下部落,大部份的居民可能都已遷徙出去了,目前只剩下零星的農舍,以及方圓十公里唯一的商店-金財商店。
24▲竹60線,道下橋,正式告別那羅溪
25▲道下部落現址,右側公路即鄉道竹60線
竹60線從那羅至宇老路段,最特別的是新設的藍色護欄,有別於傳統銀白色的鋼板波浪護欄,藍色護欄壓克力材質,是台灣公路罕見的樣式,波浪凸出處貼有線形的反光條,搭上藍色的線條,在綠色山林之中顯得亮眼。
26▲竹60線那羅過後的路段,常見的藍色護欄
27▲藍色護欄特色,材質為壓克力,有別於一般的鋼板護欄
從道下部落出發後到宇老這十公里區間,途中不會再經過部落了,而公路也開始積極的爬昇而上,因為和那羅溪分離,所以原本一岸一谷的道路,變成山林夾岸的景觀,山林中的早春,盛開的山櫻花不時驚艷在綠意中,逗人心喜。
28▲過了道下後,竹60線開始在山林間穿梭,不時可見早春的山櫻花
竹60線在11K至12K之間,常有良好的展望,其中面向北邊的展望,可看見怵目驚心的大崩壁。崩壁形成於2004年9月11日低壓帶所造成的暴雨中,當時的土石流沿著那羅溪直奔而下,竹60線也身受其創,這處位於大混山坡的崩壁,在事發7年後還未恢復元氣,光濯濯的凹洞好像被外星人搬走一塊肉,原屬山體的大量土石在傾刻間澆灌而下,首當其衝就是道下部落,好在當時的土石流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只是許多房舍都毀了。
29▲道下部落旁的大混山,於2004年9月11日的暴雨發生土石流所造形的崩壁
從那羅到宇老,公路由海拔600公尺上昇至海拔1500公尺,林相的變化非常明顯,但更明顯的是身體所感受的涼意,為了在短距離爬上這座山,公路以連續的C字型髮夾彎上坡,每迴旋一個髮夾彎,公路景緻就被調了頭,但展望也因此更高一層樓,例加大混山的大崩壁,原本還是舉目而望,到了13k已經變成低頭俯視了。
30▲竹60線的連續C型髮夾彎
31▲每迴旋一個髮夾彎,公路景緻就被調了頭,但展望也因此更高一層樓
在林木間穿行的竹60線,愈爬愈高,偶爾林木不見了,換成低矮樹叢夾著芒草堆,每處的髮夾彎都有不一樣的景緻,甚至帶來不同的驚喜,也就更讓人期待下一個髮夾彎。
32▲13.5k的髮夾彎,偶爾林木不見了,換成低底樹叢夾著芒草堆
33▲14k的里程牌,左方為農舍,右上方有果園
山林裡的樹木們也和人們一樣,喜歡擺Pose搶鏡頭,例如在14K過後的一個小轉彎,一棵大樹在彎道上學起了古木參天的架勢,而鄉道竹60線上的我,也不知不覺按下了快門。
34▲14k過後的一個小轉彎,一棵大樹在彎道上學起了古木參天的架勢
16.5k的髮夾彎,已是在山壁邊,為了安全起見,邊坡護欄使用水泥牆,水泥牆沒有補滿,留下,一格格的空間讓人車可以眺望下方的美景,這處髮夾彎也是展望最佳的視野。而且,它正是剛才在那羅部落所望的小尖峰下的路(見照片#20),騎到這裡,興奮的情緒不免又讓筆者佇足在此許久。
35▲16.5k的彎道正是不久之前在那羅部落所望的小尖峰下的路(見照片#20)
36▲山壁邊的彎道,護欄也特地改為水泥牆,但也保留展望的空間
從水泥護欄的間隙俯瞰著山谷,如畫的那羅村已經在飄渺之間若隱若現,來時路也在那羅溪谷旁努力地往上爬,不久的剛才,我還站在那羅村遠望小尖峰下的公路,一心一意想著要如何抵達,不久後的現在,我已站在方才欲登上的高峰,一心一意尋找當時自己的身影。
37▲從水泥護欄的間隙俯瞰著山谷,如畫的那羅村已經在飄渺之間若隱若現
從展望良好的髮夾彎繼行,竹60的17k里程牌位處地面潮濕的背陽面,然後又經過幾處沒有展望的髮夾彎後,公路來到19k,是個T字路口,向左走?向右走?這裡沒有任何「公路」指示的路標,只能憑著滿是地名的路標判斷。向右可到玉峰、石磊和宇老,向左走也能到玉峰石磊和宇老,只是多了馬美和李崠山,其實殊途同歸,兩條路的終點都是宇老,左邊是竹60主線,右邊是捷徑。
38▲17k里程牌位處一地面潮濕的背陽處
39▲19k的岔路口,左邊是主線,右邊是捷徑,兩條路的終點都是宇老
循主線繼續行駛仍往高處不斷攀爬而上的竹60線,路的視野依舊是開闊迷人,藍色護欄也勾出竹60線的獨特魅力,從高處下探,來時路仍在山底力爭上游著。
40▲岔路口後的路的視野開闊迷人,藍色護欄也勾出竹60線的獨特魅力
41▲從高處下探,來時路仍在山底力爭上游著
這段路直到藍色護欄消失剩下舊時的低矮紐澤西護欄時,前方一處髮夾彎,宣告竹60線正式從前山轉往後山,尖石的「前山」、「後山」大致以東穗山陵為界,竹60線在東穗山西側的「前山」路段,隨時可遠望那羅、尖石甚至更遠的新竹市,轉到東穗山陵東側的「後山」,文明的軌跡全數熄滅,進入另一個自然的山野,極目所望,轉而成為群山之中的玉峰溪谷。
42▲前方一處髮夾彎,宣告竹60線正式從前山轉往後山的開始
轉到後山後,景觀仍以芒草為主,這裡遇到另一岔路:通往馬美、李棟山莊的「馬美道路」,馬美道路和玉峰道路平行,可接上武道能敢道,但常有Off Road的越野挑戰路況,心中不免得又開始盤算征服計畫了。
43▲竹60線與馬美道路岔路指標
44▲回望岔路口,直行為竹60線,往下為馬美道路
到了21k的宇老,竹60線好似回到了塵世般,宇老岔路口,左方為竹60主線往新光部落;右方即方才19k的捷徑終點,岔路口最明顯的地標為宇老派出所,但最高建築為中華電信的機房,路邊停滿了車,還有一些攤販,亦有餐廳和民宿在此落腳,腹地雖小,卻是前往後山的最佳補給站和休息點。
45▲竹60線宇老岔路(回望),右為竹60主線,左為通往19k的捷徑
46▲竹60線宇老(回望)
一般多將前山與後山的分界點定在宇老,如果循19k至21k的捷徑上來卻實如此,宇老觀景台,也可以同時收納前山和後山的展望。展望前山,無窮處是海洋;展望後山,則是群峰環抱,一山比一山高。前山的山谷是頭前溪水系上游的那羅溪,後山的山谷則是淡水河水系上游的玉峰溪,玉峰溪旁的路徑即玉峰道路,屋舍聚集處為玉峰部落,溪谷對岸則是石磊道路和石磊部落,不論是玉峰道路或石磊道路,均可通往台7線北橫公路。
47▲宇老眺望後山的玉峰溪谷及玉峰道路、玉峰部落;溪谷對岸為石磊道路和石磊部落
順著公路續行,竹60線開始下切至玉峰溪上游的泰崗溪谷,枯黃的芒草堆還未綠,白色的管芒花遍佈整個山野,一直到竹60-1線玉峰道路岔路口前,路況都維持著雙線道。
48▲竹60線21.5K
49▲竹60線21.5K回望
來到23k,也是竹60-1線玉峰道路的起點,直行的竹60線路幅縮小,讓雙向道的竹60-1線反具有主線之姿,接下來的竹60線可繼續通往田埔、秀巒、新光和司馬庫斯,這段路未來有機會會再記錄,而左轉竹60-1線則往玉峰、石磊而去,是故事另一章節的開始,暫且待續,本文也將停止於23K的路口,謝謝大家的賞文。
50▲竹60線23K岔路,記綠終點;左轉為竹60-1線,直行為竹60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