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太平山.山頂纜車全紀錄

世界三大夜景的太平山,百年前即是為英國人最喜歡的私房景點之,可以眺望櫛比鱗次的樓高處處外,還有維多利亞港的繁忙,一彎海水映證了香港繁華。登太平山,主要的交通工具即山頂纜車,從中環直達375公尺高的山頂只要八分鐘,纜車全長僅1.4公里,卻也設置了四座中途站,每座車站都留著英國時期的歷史刻痕,雙節車廂的地面纜車系統,就像一列火車般,來回穿梭在林木間與城樓間。

P1010948


太平山山頂纜車,至今已超過100年的歷史,1888年即通車啟用。它雖名為「纜車」,但它並非印象中那種掛在空中的纜車,相對的,山頂纜車的纜繩位於地面,來回拉動軌道上的車廂,理論上,也是一種軌道運輸系統,只是它的動力來源為纜繩。目前山頂纜車有二組雙節車廂在線上運行,由外表來看,猶如登山火車。

位於太平山的纜車,台灣人多稱「太平山纜車」,不過香港人皆直稱為「山頂纜車」,甚至連官網的中英文名稱,也是「山頂纜車」,所以本文入境隨俗,亦以「山頂纜車」來稱呼。

遊客始終爆滿的山頂纜車,遇到假日,或者傍晚的尖峰時段,在花園道總站和山頂總站,往往需要排隊一個多小時以上才能搭上車。但其實山頂纜車全長只有1.4公里,有時候在香港逛街所步行的距離都遠超過這個值,甚至,直接從花園道總站「走」上山,也不需要1個小時。雖然如此,太平山的坡度一點都不緩,真要爬上去也是會累人的,以纜車路線而言,最大坡度達27度,由梅道站望去,軌道看起來就像溜滑梯一樣,筆者從花園道總站爬到梅道站只花了15分鐘,步程速度雖快,炎炎夏日裡也不免汗流浹背。

山頂纜車在短短1.4公里的路程中,設有四座中途站,從山下的花園道總站開始,分別是堅尼地道、麥當奴道、梅道和白加利道四座車站,平均站距只有350公尺,甚至比公車站牌的站距還短。

山頂纜車

目前山頂纜車使用的車廂,為第五代車廂,以雙節運行,每趟次可容納120人。列車全車為紅色塗裝,上半部是大面積的車窗,屋頂周邊並附有天窗。每節車廂均有2個車門,車門的空間稍小,所以上下車的速度非常緩慢。

車裙處是的酒紅色車身飾有一圈圈的金線邊框,維持了英式皇家風格,這身外觀亮麗的列車,其實至今已經服役了23年,它們早在1989年就在線上運行,所以纜車公司對於車輛的保養,可謂匠心獨具,絲毫不見一點的老態。

麥當奴道P1030437
▲山頂纜車,外觀與登山火車無異,動力系統來自於地面上的纜繩(攝於麥當奴站) #1

麥當奴道P1030422
▲山頂纜車車廂的車頂周邊,附有天窗 #2

白加道P1010904
▲山頂纜車行經舊山頂道的石磚砌成的涵洞上 #3

酒紅色的亮麗外觀下,車內裝潢則是完全的木飾風格。木製的座席、木制的壁面和木色的車頂,傳承了第一代木製客車的精神。座席配置,均採3+2的方式,視野較好的一側,安排為3人座,另一邊靠山壁側則設為2人座。有趣的是,所有座位均是朝著上山方向,椅背無法調整。換句話說,下山時,所有的乘客都是「到退嚕」的狀態,這種設計乃是為了安全因素,因為纜車行駛時的坡度大,如果乘座時是面對下山方向,很容易一個閃失就飛到駕駛艙裡當司機。

纜車內P90-DSCN4887
▲山頂纜車內部,均為木製風格,座位則採3+2配置,座向均朝向上山方向 #4

纜車並沒有空調系統,但所有的車窗都維持半開的狀態,乘座時不會感到太多的悶熱感。再加上天窗的設計,若是白天乘搭時,上下左右的景物均可一纜無遺。尤其在經過梅道站後,香港城市的開闊景色突然出現在車窗外,此時,車內乘客不免驚呼連連,所有人一致朝右,並拿起相機猛拍。

纜車內P1010872
▲纜車車廂內部無空調,所有車窗均半開,故不悶熱,且有天窗加持,景物鮮明 #5

纜車內P1010874
▲過了梅道站,香港城景大開,所有乘客除了驚呼外,個個面朝右方並拿起相機猛拍 #6

山頂纜車共有四個中途停靠站,但不會主動停車,若要在中途站下車時,需按下車鈴,就像搭公車一樣。而車內亦裝設有到站顯示的站名燈箱,讓乘客不易錯失下車的機會。另外,門口亦設有八達通讀卡機,方便中途上下車的乘客感應票卡,只是纜車的票價不低,加上假日不停中途站,所以利用纜車通勤的人並不多。

纜車內P1030146
▲車內裝設有到站顯示的站名燈箱 #7

花園道P90-DSCN4829
▲車門旁的八達通卡讀卡機,中途上下車須付港幣22元 #8
 
至於前一代的車廂,目前有一輛被安放在山頂廣場,做為旅客服務中心,另一輛位於堅尼地道與麥當奴道之間的車廠。在第五代車廂之前,山頂纜車均是單節車廂往返。山頂廣場這輛第四代車廂,深綠塗裝配上草綠的色帶,外觀倒有點像是福斯早期T2、T3的廂形車。小小的車窗,但仍有天窗,一側共有三道車門,比現行雙車門多了一道。

雖然舊車廂被當作旅客服務中心,不過整體環境卻營造成車站台月台的樣子。車輛放置處設有一座月台雨棚,是簡約英格蘭風格,單側斜頂的頂棚上,仿站牌名的樣式掛上「旅客服務中心」中英文,車門旁則是木制月台,並有一小段的軌道,甚至也複製了坡道的斜度,仿真度高,乍看下還真以為是另一座車站。

舊車P1030008
▲第四代車廂保存於山頂廣場,現場營造為小車站的樣式 #9

P1010882
▲第四代車廂的綠色外觀,車窗較小,但仍附有天窗 #10

舊車P1010889
▲車門特寫,當年上車仍有踏階 #11

靜態保存的第四代車廂,車內空間分為二部份。以中門為界,一半部為昔日車內的原貌,亦採3+2配置的木製座椅。車側的則為淺綠色,呼應外觀的深綠色,木製座以一片片橫木組成,其實很像是公園椅。

舊車P1010883
▲第四代車廂,有一半的空間保留昔日車內的樣貌 #12

舊車P1010885
▲第四代車廂座椅特寫,猶如公園椅般的設計 #13

倒是車廂最前端有2個天王座,不曉得當年是否即是如此配置?因為列車的操控裝置就在天王座旁,以車窗高度而言,司機不太可能坐著駕車,不過根據維基的資料,昔日纜車前幾排座位是英國官員才有資格乘坐,當時法條明令:你我這種普通乘客和豬羊狗雞等動物,只能坐在三等座……

舊車P1010888
▲第四代車廂的天王座 #14

舊車P1010884
▲昔日的注意事項 #15

至於車廂的中後半部,是真正的「旅客服務中心」,已被改建,設有櫃台、導覽圖架等。裝潢均盡量保持一貫的風貌,以木製桌面和淺綠色壁面為主。此種保存方式,不但能維持原本車廂的樣貌,還能活化再利用,一舉數得。

舊車P1030005
▲車廂後半部為旅客服務中心 #16

山頂纜車的車廂和基本資料大抵交待完畢,接下來進入到重頭戲。筆者為了全面觀察山頂纜車,特地一站一站步行前往,纜車路線本身,也是一條極富歷史價值的景觀。比如保留了許多石磚建造的拱橋,至今仍在使用中,而堅尼地道的鐵橋,也是香港難得一見的花樑鋼橋,我們就從第一站「花園道總站」開始談起。


 山頂纜車  花園道總站 

搭乘山頂纜車,99.9%的乘客,會由花園道總站購票上車,花園道總站位於金鐘的花園道,由地鐵金鐘站步行至此僅需約5分鐘。(雖然中環站J2出口「看起來」比較近,但J2出口距離地鐵月台其實還有很長的距離)花園道總站最易辨識的特色就是佇立在三角路口的米色圓邊小窗的大樓「聖約翰大廈」,大樓一樓作為山頂纜車站,其餘樓層則是商辦空間,是香港典型「空間盡其用」的特色。
花園道LX2-P1110089
▲花園道總站地標般的大樓「聖約翰大廈」 #17

聖約翰大廈外,有一座圓形的水簾造景池,水流順著階梯層層而下,造景池上,以中英文標示著「山頂纜車」,亦常成為「到此一遊」的拍照背景。而排過隊的民眾,對它大概更不陌生,因為排隊的隊伍總是得沿著水池旁的人行道環形排列,筆者幾次搭乘山頂纜車,均在這裡盯著水瀑超過一個小時才得以進入站內。唯2012年夏末搭乘時,意外沒什麼人潮,完全不用排隊就進入到月台侯車了。

花園道LX2P1110093
▲山頂纜車站的圓環水簾造景池 #18

花園道總站入口站名牌,直接寫著「山頂纜車」,與山頂站是同樣的標示,目的也完全是為了方便遊客辨識,甚至,有許多人還不知道本站的站名。

花園道P1010861
▲水簾池後方,即為花園道總站的入口 #19

花園道總站雖為纜車上山候車處,但空間極為狹小,多半的人潮是排隊在人行道上的。如果沒有預先購票,還得先排長長的隊伍買票,再排長長的隊伍搭車,現在台灣有許多旅行社有販售實體車票,且是優惠票價,到了現場直接排隊刷票進站即可,不必再購票或換票,當然,若是持八達通卡,也可以直接進出站,但就得以原價計算了。

花園道LX2P1110098
▲花園道總站售票處 #20

欲搭乘纜車的人總是爆炸多,但纜車和車站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入口處只有三道驗票閘門,沒有地鐵站那種一字排開的駕勢。站內裝潢以柔黃色的典雅氣氛為主,事實上,穿堂的兩側展示了許多纜車文物,包括百年前的全木造第一代車廂,以及早期的蒸氣渦爐動力系統等。這處小小的空間又被稱為「山頂纜車歷史珍藏館」,一個不留神可能就忽略掉了。

花園道P1010864
▲穿堂大廳及驗票閘門,裝潢以典雅為主 #21

花園道P1010865
▲穿堂兩側的纜車歷史珍藏館所陳列的第一代木造客車 #22

花園道P1010863
▲早期的蒸氣渦爐動力設備 #23

花園道總站為終站式設計,或可視為兩座側式月台,月台嚴格區分為上車專用及下車專用兩者,避免兩邊人潮的衝擊。其中下車月台,從照片上來看,空間非常窄,僅容一人身,實際上的空間……也是如此,難以想像每天在這窄小的空間中,每15分鐘就得宣洩120人。

花園道P90-DSCN4822
▲花園道總站月台層,對面狹窄的空間為下車專用月台 #24

花園道P90-DSCN4819
▲纜車軌道及纜繩設備 #25

花園道總站的秩序也特別亂,本來大家排好隊的月台層,纜車一來,全亂了,因為總是有大量的中國觀光客,將他們所「習慣」的「上車方式」帶到香港來。月台上,原本可以順序上車的人潮,卻常常演變成死推硬擠,許多沒水準的人就喜歡在後方用力的推擠,也時常擠出火爆場面,整個車程也只有八分鐘,就算沒座位,站一下又何妨?況且站在車上可以看到的view,比坐著要來得漂亮且寬廣。

花園道P1010867
▲纜車一來,花園道總站月台的秩序常常跟著大亂 #26

如果筆者隨著火爆場面搭車上山的話,那就失去許多趣味了(咦?)以一個交通迷的立場而言,山頂纜車還有更值得細細探索的地方,那就是沿著纜車路線而建的「中區自然徑」。「中區自然徑」是由多條步道組合起來的太平山登山步道,它的起點即在花園道總站旁的「纜車徑」,纜車徑周邊的地標,除了頭頂上的高架橋,還有世界自然基金會。

纜車徑下P1030392
▲世界自然基金會,右邊即山頂纜車軌道 #27

對於香港而言,所有的「路」,大至高速公路,小至人行步道,都得命名。而且這些路名,通常都是官方的名稱,並編入戶政系統中,其中路名曰「徑」者,即含有人行步道的一類。當然有的人行步道也會喚做「街」;有些徑也可以行車,如「樓梯街」,就是真真實實的一堆樓梯,車子想開進去都難。

人行步道除了有正式路名,緊臨兩邊的房子,也會依步道的名稱來編號,例如上面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址,即為「纜車徑1號」。

纜車徑下P1030393
▲人行專用道的「纜車徑」路名牌 #28

纜車徑下P1030394
▲世界自然基金會「纜車徑壹號」的門牌號碼 #29

至於畫設給人行專用的纜車徑,難道不會有車子闖入嗎?如果有本事,就闖吧XD。因為纜車徑同樣也有大量的樓梯,沿著建築和鐵路間的隙縫拾級而上,不過樓梯不算太陡,輕鬆走來,毫不費力。

纜車徑下P1030396
▲纜車徑有許多階梯,在建築和纜車軌道間拾級而上 #30


 山頂纜車  堅尼地道站 

沿著纜車徑踏階而上,步行約200公尺後,第一座中途站「堅尼地道」到了。堅尼地道站位於堅尼地道北,軌道本身是第一段陡坡結束的區間,而所謂的「月台」,其實是大量樓梯的集結,看起來也像是一條登山步道。所有的山頂纜車站的月台均是如此,為了坡度所以配置了一堆樓梯,這也是地面纜車月台的一大特色。

堅尼地道P1030405
▲堅尼地道站月台空間 #31

山頂纜車中途站均是全面開放的,不設售票處和站體建築,僅一座側式月台、一座小小的侯車亭便完成了車站的硬體設備。侯車亭均是綠色巴洛克式骨架搭半弧單斜頂棚,侯車站內另外設有一座站名牌,深棕色配上白色站名以及淡黃底色的車站簡介。這些設備是近年更新,外觀大多嶄新明亮,也體現了昔日英式風情的特色。

站名牌下方有四個按紐,綠色按鈕類似電梯門口,提供「上山」「下山」兩種選擇,紅色按鈕其實是燈號,如果紅燈號亮起,代表纜車客滿,將過站不停。所以說,在中途站搭乘山頂纜車時,並不是招手攔停,纜車也不會主動站站停,就像搭電梯一般,只要選擇你要的方向並按下按鈕,列車就會像電梯一樣自動停站了。

堅尼地道P1030406
▲堅尼地道站侯車棚及站名牌 #32

堅尼地道所望的鐵道,是筆直的路線,一端往山上爬去,一端往山下溜去,兩端皆隱沒在樹叢當中,可說是香港市區難得樹蔭比樓蔭還要密集的地方。在堅尼地道月台的上山方向,有一座號誌,說明了即使山頂纜車為地面纜車,但實際運作的許多層面,仍是比照火車。

堅尼地道P1030407
▲月台上山方向有座號誌,前方軌道隱沒在樹叢中 #33

堅尼地道P1030408
▲堅尼地道月台層下山方向 #34

而山頂纜車跨越真正的「堅尼地道」時,是一座黑色半罩式的花樑鋼橋,台灣、日本常見的花樑鋼橋,多半是全罩式,並塗上灰色的漆。香港這座半罩式花樑鋼橋,黑色色彩加上背景大量的樹葉,橋基則是大塊的石塊砌成,散發出十九世紀的歐式情調。

堅尼地道P1030415
▲橫越堅尼地道上方的黑色花樑鋼橋,配上石砌橋基及背景綠葉,頗有十九世紀歐式風格 #35


 山頂纜車  麥當奴道站 

進入麥當奴道站之前,山頂纜車位於堅尼地道及麥當勞道之間,有一棟舊時的纜車庫,並停放了一輛綠色塗裝的前代纜車,只可惜該纜車未開放參觀,而且小樹長高了,以往由麥當勞道橋上可以拍攝該纜車,現在全被樹檔住了。

麥當奴道P1030420
▲纜車舊車庫及樹叢後的第三代纜車 #36

麥當奴道站位於麥當勞道與馬己仙峽道之間,中區自然徑(纜車徑)過了麥當勞道之後,改行纜車軌道的西側,一段段階梯的步道,走了一段後,即可發現與其平行的麥當奴道站。

麥當奴道P1030425
▲改行軌道西側的纜車徑,沿階而上,前方左邊即為麥當奴道站 #37

麥當奴道以香港第六任總督MacDonnell為名,設在麥當奴道附近的纜車站,也命名為「麥當奴道站」。而後麥當奴道的中文改譯為「麥當勞道」,但是纜車站未隨之改名,新製的站名牌仍維持「麥當奴道」的舊稱,所以麥當奴道與麥當勞完全無關,更別企圖在本站點一份大麥克餐。

麥當奴道P1030426
▲麥當奴道站背影 #38

麥當奴道站在最近有過大翻修,筆者到訪時,車站裡外皆是煥然一新的樣子。月台的洗石子仍未沾染太多塵垢,與堅尼地道同款式的英式小棚,也沒有半點銹。新設置的站名牌,除了安裝有類似電梯裝置的呼叫纜車按鈕外,中央的區域則是介紹香港第六任總督麥當奴的事蹟。

另外,麥當奴道的頂棚下方,設有一張候車席,別看它一幅公園椅的樣子,它可是山頂纜車所有車站中的唯二候車席。(另一設有候車席的車站為白加士道站)

麥當奴道P1030429
▲麥當奴道站英式頂棚及候車席 #39

麥當奴道P1030428
▲站名牌特寫,下方按鈕即呼叫纜車的裝置 #40

由麥當奴道往山頂方向望,尚有一大石堆砌的拱橋橫越軌道,石拱橋共有三個跨距,中央主要跨拱為纜車道,兩旁尚有較小的跨拱,做為支撐之用,而拱橋的上方即為馬己仙峽道。當纜車通過石拱橋時,仍然是那再熟悉不過的英式風格。這畫面也成為山頂纜車官方的宣傳照之一,只可惜藤蔓長太多,蓋住了石拱橋的真跡。

石拱橋的正下方,有一處候車月台遺跡,根據極少的網路資料顯示,遺跡應是昔日的「寶雲道站」,寶雲道站在1985年即因為與麥當奴道太相近而廢站,畢竟,兩站才相距不到100公尺。

麥當奴道P1030430
▲由麥當奴道月台望馬己仙峽道石拱橋 #41

麥當奴道P1030452
▲纜車通過馬己仙峽道石拱橋,橋下月台遺跡應是寶雲道站故址 #42


 山頂纜車  梅道站 

纜車徑到了馬己仙峽道,即告終止,與纜車平行的中區自然徑步道也將離開纜車軌道,欲前行「中區自然徑」,得行「浦魯賢徑」,再轉接「高化利徑」,最後接上梅道。由浦魯堅徑至高化利徑,總共繞了二個之字坡,可想而知從麥當奴道站之後,山勢變得陡峭,因此,山頂纜車從馬己仙峽道至梅道站之間,坡度最陡,相對坡度達27度。

梅道P1030457
▲由蒲魯賢徑接高化利徑來到梅道,前方即為纜車梅道站 #43

梅道以香港第十五任總督梅含理爵士來命名,山頂纜車梅道站,就位於梅道與高化利徑路口附近。由於本段的纜車路線坡度達27度,是最陡的路段,梅道站,自然也變成最陡的車站。月台層全是樓梯構成,或者說月台根本就是一座樓梯,月台第一階到最後一階,相當於三層樓的高度。所以從月台的最底層走到月台的最高層,居然還有點小累。

梅道P1030459
▲坡度達27度的梅道站,月台全以樓梯構成 #44

梅道P1030462
▲由梅道站上方往下望 #45

和其他車站一樣,梅道站也裝上了新式的月台頂棚,頂棚就位於樓梯月台的中點,從月台入口走去頂棚則相當於爬上了二層樓,纜車,就在這陡陡的坡度中,自得怡然地來回遊走,毫不費力。

梅道P1030477
▲梅道站的候車小棚 #46

梅道P1030461
▲梅道站站名牌 #47

跨越山頂纜車的梅道,本身亦以石塊堆砌而成,上方的梅道,護欄也維持著石塊的原貌,護欄亦是石堆所搭建,雖然不若馬己仙峽道壯觀,但也擁有獨特的魅力。

梅道P1030470
▲纜車通過梅道石橋下 #48

根據眾網友的資料,站在梅道石橋上,可以看見纜車上、下行的待避區,而且可以順便看纜車的交會情況,筆者也興致勃勃趁纜車交會時衝至橋上看。一旁的欖仁樹長得太茂盛了,兩輛纜車交會的場景,又都退縮到樹叢間若影若現。

梅道P1030474
▲由梅道石橋望纜車交會,可惜樹長太寬了,場景被擋住,大家自行想像 #49

從花園道總站至梅道站,是中區自然徑的第一階段,在這600公尺的距離中,纜車就設置了四座中途站,亦兼通勤之用。但是真正搭纜車通勤的,少之又少,一來價格昂貴,單程就要HK$22元,相當於台幣88元,二來用走的可能還比較快,筆者從梅道走下花園道總站時,只花了10分鐘不到,纜車都還追不上來。現場也看見許多穿著西裝、套裝並提著公事包的上班通勤族在中區自然徑走著,從梅道走到最近的地鐵站金鐘,大約需要20分鐘的步程,回程因為上坡,可能會慢(累)一點。這種離家下山、回家爬山的通勤生活,在台灣早就被無敵摩托車給取代了。不過對香港人而言,通勤兼運動,或許已是習以為常的事。


 山頂纜車  白加道站 

山頂纜車過了梅道站之後,離開了城區,進入比較有野味的山林區。隨著高度的增加、高樓的遠離,中環市街的景像從近景變成了遠景,成為一片大景。當山頂纜車接近白加道站時,車內眾人的相機,早已在西側車窗不停地留下快門的紀錄。

白加道站距離終點山頂總站約莫200公尺,沿著山頂總站凌霄閣旁的小路「舊山頂道」,即可抵達白加道站。

山頂P1010890
▲凌霄閣旁的舊山頂道路牌 #50

「舊山頂道」顧名思義就是舊有通往山頂的道路,路幅非常狹小,大概不到3米吧,猶如健行步道般。事實上,舊山頂道仍是條不折不扣的「馬路」,仍然會有車輛行駛。但車流量相當少,大部份都是百萬以上的名車,因為香港的有錢人喜歡住山上,例如白加道旁的大別墅,大院就停放了好幾輛名車外加一輛超跑。只是開著百萬的車子,行駛在這條超級狹小的路上(外加許多陡坡和急彎),就算駕駛技術再好,心理壓力應該也頗大的。

白加道P1010980
▲白加道附近的舊山頂道,路幅非常小 #51

沿舊山頂道下行,在樹林間穿行一會,山頂纜車白加道站到了。車站旁是一座纜車道的涵洞,同樣是由石磚所砌成,因為地形的關係,如果從白加道上望向白加道站,只會看到露出半截的白色圓拱門建築。

白加道P1010896
▲舊山頂道上的纜車涵洞,由石磚砌成,左邊白色建築即白加道站入口 #52

P1010908
▲由白加道望白加道站,只露出半截挑門 #52A

所有的山頂纜車站,扣除起迄點的花園道總站和山頂總站,中間四座中途站,站體規模以白加道站最為豪華,也比較像是個車站。上述三座中途站,硬體設備均是簡單的月台和一座迷你的雨棚,僅麥當奴站又多一張椅,但白加道站,除了月台外,還有一座白色站體,包覆了月台和軌道區。全白色的平頂站體是簡單的巴洛克風格,大量的圓拱門座落在月台圍欄上,讓月台猶如洋房的長廊般。所以在白加道站候車,絲毫不怕日曬雨淋,若在此欣賞城景,也可以靜心享受,從舊山頂道旁的入口至月台層,也蓋有一座白色的長廊。

白加道P1010899
▲白加道是中途站中規模最大的,有一座站體簡單巴洛克風格的白色站體 #53

由於最陡的坡已經過了,但白加道站月台仍維持著許多樓梯,一排排如列柱般的柱子,撐起一道道的拱形窗,一道道拱形窗,留著歐式洋樓的風格。

白加道P1010916
▲白加道站內(下山方向) #54

白加道P1010925
▲白加道站內(上山方向,月台前方為出口長廊) #55

同樣的,白加道也有最新的棕色站名牌和列車呼叫鈕,不過白加道站名牌設置在入口長廊進入月台的地方 站名牌上寫著白加爵士為1891年的香港總督,當然這已是老佛爺時代的事了。

白加道P1010912
▲白加道站名牌 #56

白加道P1010915
▲站名牌下方的列車呼叫鈕 #57

坐在纜車內的乘客,在接近白加道這一段,可以欣賞居高臨下的中環市景,同樣的,如果站在白加道站的月台上,也可以欣賞這一隅難得的視野。若不想花大錢上凌霄閣去人擠人看夜景,或許白加道站也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至少沒人和你搶視野。

白加道P1010965
▲白加道月台所望的中環市景 #58

除了中環的市景外,白加道站還可以欣賞纜車來回穿梭的風情,這一段路線,纜車路基以石磚架高於山坡之上。當纜車經過時,如同飛檐走壁般,以紅色車身之姿來往於眾綠葉之中,而且還可以拍下纜車與中環市景遠眺的合照,可謂纜車大景的絕佳拍攝點。如果是鐵道迷,來到香港,可不能錯過這一景,如果是普通遊客,來到太平山,更不能錯過白加道站的精采。

白加道P1010947
▲白加道站所望的景緻,纜車行駛在石磚架高的路基上,背景即中環的市景,視野絕佳 #59


▲下山纜車行經白加道站(影片)


 山頂纜車  山頂總站 

依依不捨離開白加道站,我們回到山頂總站吧,山頂總站距離白加道站非常近,約200公尺的距離,由凌霄閣上,亦可眺望白加道站及纜車的風光。

山頂P1030017
▲纜車行駛於白加道站與山頂總站間(前方白色處即白加道站) #60

山頂總站早己和複合商場完全結合,成為一具兼具交通與購物機能的綜合大樓。出了月台,馬上進入凌霄閣商店街,這種模式在香港是司空見慣的。比如港澳碼頭和信德商場的結合、旺角東站與新世界購物中心的結合,均是藉由交通的結點來刺激商機的案例。

至於山頂總站的外觀,是一座T字型的巨無霸,建築頂部為摩天台觀景平台,可以360度俯覽香港的景色,香港島的南、北邊界均在眼底。但是白色半月形的龐然大物,好像是遊客園的海盜船底,又像一是巨斧般,雖然站在平台上的視野真的很美,但這座建築突兀地座落在山頭,老實說,真的很格格不入。

山頂P1010887
▲山頂纜車總站與凌霄閣商場結合,半月形的建築,頂部是360度觀景平台 #61

山頂總站的出入口動線完全分開,從山頂總站出站時,會直接進入到凌霄閣商場內部。入口處有二,在商場內有一個進站入口,凌霄閣外,還有一個真正大入口,若大的車輪金翅Logo鑲在橫紋壁板上,尖峰時段為了避免排隊人潮淹沒商場,商場的入口會封閉,所有乘客均改在室外的入口排隊搭車。

山頂P1010999
▲山頂纜車室外入口處 #62

山頂總站的配置,比花園道總站要寬敞多了,站內的裝潢同凌霄閣的設計,運用了大量七彩燈光妝點色彩。同樣是二座側式月台,將上、下車的乘客分隔開來,當纜車停妥後,先讓下車乘客出站,再讓上車乘客進入車廂,這時免不了又是一陣推擠。

山頂LX2P1110152
▲設有二座側式月台的山頂總站 #63

山頂LX2P1110145
▲山頂總站七彩燈光秀 #64

山頂P90-DSCN4837
▲山頂總站下車月台,空間比花園道總站要寬許多 #65

接著回到凌霄閣,是由好幾層商店街構成的一座百貨商場,包括杜沙夫人蠟像館,也在商店街的其中一角。交錯的電扶梯旁,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直接可以欣賞夜景。不過毫無停留的空間,只能邊搭電扶梯邊欣賞景色,或花錢上觀景台,若無心血拼的話,商場內的設計和燈光造景,也相當炫目,天花板的鱗片般的層次小瓦,在夜間時會綻放出七彩燈光並漸次變化。

山頂P1030001
▲凌霄閣商場的電扶梯空間 #66

山頂LX2P1110142
▲天花板鱗片般的層次小瓦,在夜間時會綻放出七彩燈光並漸次變化 #67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摩天台觀景平台,雖然進入平台仍要付費,但在台灣事先購買套票,會比現場買票或刷八達通卡來得便宜許多。美麗的香港夜景,在白天時分也頗具看頭。一棟棟筆直聳天的高樓,居高臨下,成為一支支高矮參差的棒狀物,安插在彼此的隙縫中。登摩天台覽景,最好是太陽下山前先抵達,再慢慢欣賞由日景變成夜景的變化,畢竟身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太平山,可以縱觀香港最繁華的都心區。維多利亞港的海彎,也靜靜地將滿城燈火帶入旅人相機的記憶卡裡。

山頂P1030010
▲摩天台所望的香港中環日景 #68

山頂LX2P1110140
▲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香港維多利亞港,放眼亦可見中環、灣仔、九龍等香港都心區 #69

山頂LX2P1110141
▲夜景旁的太平山住宅區,飛機剛好也劃入天際 #70

至於摩天台的另一面,因為山區的腹地較大,只能勉強看到香港島南側的香港仔、鴨俐洲一帶。筆者最近一次到訪,只見漫天雲霧,不論日景、夜景都茫茫一片,甚為可惜。

山頂P1030027
▲摩天台另一側所望的香港島南側的香港仔、鴨俐洲一帶 #71

太平山除了凌霄閣外,對面還有一座山頂廣場,也是座大型的商場,不過山頂廣場人氣少了許多,只有外圍的幾家餐廳還看得見滿滿的人潮。山頂廣場的地下一樓,為公共運輸交匯處(巴士轉運站),各路的大小巴均可在此搭乘,如果不想搭人擠人的纜車,乘巴士上下山也是個選項。

山頂P1010880
▲凌霄閣對面的山頂廣場 #72

山頂P1030029
▲由摩天台眺望山頂廣場以及太平山區 #73

山頂P1010994
▲山頂廣場的巴士站入口 #74

山頂P1010996
▲巴士總站內部特寫 #75

山頂纜車全文走筆到此。其實,真正搭上纜車的感受,遠不如旁觀纜車時所領略到的風采。比如由幾座中途站,看著纜車走過百年的軌道、穿過百年的石磚橋、行駛百年的花樑鋼橋上,甚至在白加道上,看著纜車與城景的結合,那種樂趣,對筆者而言,比純欣賞夜景和血拼更值得。雖然筆者前幾次均僅搭纜車上太平山,感受到的也就只有夜景,對於纜車,只覺得沙丁魚,直到2012年實際走過中區自然徑之後,才真實感受到纜車的存在。若是沒時間安排中區自然徑,自凌霄閣沿舊山頂道至白加道站,也是不錯的私房景點。

香港本身也是匯聚多元交通運具的城市,包括地鐵、火車、路面電車、輕鐵、空中纜車和山頂纜車,此外還有各式的快輪、小輪等水上運輸工具,以及雙層巴士的天王座等。就交通迷而言,如果經費不足去不了日本,來一趟香港也可以值回票價。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