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國道高速公路收費站全記錄

台灣國道自2013年12月30日起停止人工收費,2014年1月2日全面實施電子收費。從停止收費的那一刻起,全國所有收費站迅雷不及掩耳立即展開拆除工程,國道1號的收費站,建築樣式清一色是白色的大柵欄,個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國道3號各收費站則是一站一特色,從站體設計到站名牌都各具巧思,最老的泰山近40歲,最年輕的竹田還不到10歲,但都在同一時間成為過去式。

P1190042



早年收費站的收票員,清一色是年輕妹妹。職業印象與當年的台鐵對號列車的小姐、國光號的車掌可為之相比,但不論是收費站還是收費員,這個名詞,從2013年12月30日走入台灣國道的歷史。以往的收費站,是一個大柵欄,所有車輛均需停車繳費,對於國道車輛上的乘客而言,收費站進出站的顛簸,則具有擾人清夢的效果。

但是收費站未能完全發揮公平的效果,有些路段很快就遇到收費站,有些路段怎麼遇也遇不到,例如大甲交流道一路到南投76公里均無收費站。位於國道末端的七堵、汐止、竹田等收費站,每年都有抗議喊拆的聲音;台南市境的兩條縱向國道各有2座收費站,總計4座收費站,也是每年喊拆。相較之下的新竹、嘉義縣市,卻沒有半座收費站,雖然收費站的站點考量是依地方生活圈而定,能夠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然而我們也不能無視於那些長期被收費站欺負的部份車潮。

上述所云的一切,將隨著正式的「里程計費」而劃下句點,所有的收費站,均被設置於交流道之間的門架式電子收費系統取代,2013年12月30日收費站停用的這天,所有收費站也在第一時間進行拆除工程,預計2014年春節之前可以騰出正常的三線車道讓主線恢復順暢。

筆者在收費站廢除之前,一直有意寫篇文章來介紹所有收費站,也陸續收集了各收費站的照片
大部份的照片都集中於2008、2009年。這兩年剛好也遇到油價低點(每公升20元上下)。2010年之後,筆者開始在研究和工作間奔波,然後油價也漲到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境界,也一直沒能好好整理這些圖文。趁著收費站功成身退的現在,整理照片後才發現有少部份的照片漏了,尤其是國道5號的羅東和蘇澳,因為幾次到宜蘭都遇到下大雨而沒能拍成。有幾座則因為光線不佳,拍得有些糟,因此本文所張貼的照片,都有些小歷史,聊勝於無,照片無法表達的部份,就由Google街景圖來補足吧。

另外關於收費車道的計算上,在站體設計中,最兩端的「備用道」是不計入收費票口的,但某些收費站的備用道也被常態使用中,無疑成為獨立的收費車道,如果該站的備用道有常態使用且有標註車種的話(多數為大型車),本文的統計則會計入收費車道,數量會比官方原始公佈的數據多2個。


 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 

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是台灣第一條國道,早年設置收費站的主因之一,即為了彌補巨額的建設及養護成本,即「國道基金」,當年設計的收費站,僅是一排簡單的白色建築,像是一個大柵欄,大部份均有10個收票口,隨著收費制度的多元及分流,每個收票口均貼上大面積的白、藍、黃等標示,白色站體也就不那麼潔白了。


 國道1號.9K  汐止收費站 

汐止收費站位於國道1號9公里處,1977年7月啟用,在國道3號七堵收費站之前,汐止收費站曾是北台第一門戶,標準的10個收票口,若備用道也收費的話,則有12個收費車道。但基隆不斷喊著要拆除汐止、七堵兩座收費站,為了順應民意,汐止收費站南下站亭率先拆除,僅留下北上方向的站體,目前北上的站體也在拆除中。

P1140330
▲汐止收費站 #01


 國道1號.35K  泰山收費站 

泰山收費站是南來北往,進出台北必經的收費站,它曾全國最大的收費站,車流量最多,號稱全國第一大站。1974年即啟用,至今已有39年,也是年紀最大的國道收費站,雙向總計20個收費車道,曾經是收票口最多的站。筆者小時候的遠足及遊覽車的跟團,經過泰山收費站時,導遊不免都要介紹一番,如果加上最兩端常態使用的備用道,泰山收費站收費車道雙向計有22口。

北上方向,因為泰山收費站位於下坡終點,為了防止煞車失靈的大車衝撞事故,最外側設有國道唯一的「滑行道」。

泰P1190041
▲北方上向的泰山收費站,20+2個收費車道曾是全國第一 #02

泰P1190044
▲泰山收費站近拍 #03

而後五楊高架橋新建工程啟動,泰山收費站面臨了動線混亂的挑戰。這段黑暗期中,為了配合工程區域,收費站匝道和動線就像神龍擺尾,除了要尋找車道外,也要注意各自對應的車道,例如ETC收費道就達雙向八口,五楊高架完工後,還劃設了下匝道專用收費道,相當複雜。

泰P1080923
▲五楊高架完工後的泰山收費站(北上方向) #04

泰P1080936
▲泰山收費站屋頂空拍(南下方向) #05


 國道1號.71K  楊梅收費站 

楊梅收費站位於桃園縣楊梅市,擴建後雙向計有16座收費車道(含備用道)。在五楊高架通車後,楊梅收費站緊臨著楊梅轉換道,是五楊高架的起點。北上方向為了讓駕駛人提早切到外側車道,以及南下方向讓下高架的駕駛人不必急切內線,楊梅收費站的雙向外側均各開一個小車ETC車道,以及大小車共同的現金及回數票混合的車道。

楊P1180990
▲楊梅收費站(北上方向) #06

楊P1080551
▲五楊高架通車後,外側新增小車ETC及大小車的現金/回數票混合車道 #07


 國道1號,117K  造橋收費站 

國道1號及國道3號在新竹縣市均未設站,有趣的是,苗栗縣竹南鎮、頭份鎮,向來是新竹生活圈的一部份,現今仍有許多人誤以為竹南位於新竹,所以國道1號及國道3號便將竹南、頭份兩交流道劃歸於新竹生活圈之中。讓新竹生活圈的通勤車流能夠維持一個免費的區間,而收費站則設置於頭份南方的造橋,以及竹南南方的後龍。

造P1160320
▲雙向16收費車道的造橋收費站(北上方向) #08

造橋收費站位於國道1號的117K,雙向共計有16個收費車道(含備用道),如果搭火車經過造橋附近時,車窗外亦可看見緊臨一旁的造橋收費站,未來造橋收費站拆除後,現有腹地極有可能改建為造橋交流道。

造P1150820
▲造橋收費站近拍(南下方向) #09


 國道1號,后里交流道  月眉收費站 

國道1號的造橋收費站之後,下一站為后里收費站,但在2002年,國道1號160K,新增闢了「后里交流道」。此交流道與162K的后里收費站過近,再加上當年台灣的里程計費,朝向在匝道上設置收費站的方向思考,因為就在后里交流道的匝道上擺了一座月眉收費站,也是國道1號唯一匝道收費的收費站。

月P1150897
▲后里交流道出口(南下方向) #10

月P1150900
▲匯出匝道後馬上就是月眉收費站 #11

座落於匝道的月眉收費站,雙向設置了8個收費車道,站體設計與國道1號主線收費站相似,但略有不同,票亭的柱子較粗,且兩個柱子間跨越2車道,是近年的新設計。站體的外觀的牆面皆為白色小方磚,亦別於國道1號收費站的白漆面。

2002年完工啟用的月眉收費站,因為匝道收費的關係,常常被地方民眾抗議,2008年9月辛樂克颱風將台13線公路后豐大橋給折斷了,豐原至東勢間的地方道路中斷,國道成為替代道路,因此后里收費站、月眉收費站暫停收費。

2009年6月后豐大橋部份完工通車,后里收費站恢復收費,但有趣的是月眉收費站卻未跟著恢復收費,直到現在,所以月眉收費站真正的營運期間為2002年至2009年短短七年,是國道1號最短命的收費站。

月P1230451
▲月眉收費站站體較國1其他收費站粗壯些(北上方向) #12

月P1150904
▲月眉收費站近拍(南下方向) #13


 國道1號.162K  后里收費站 

后里收費站位於國道1號162K,就國道1號的規劃而言,正好是苗栗及台中的交界,直到2002年后里收費站北邊增開后里交流道後,為了防堵民眾閃躲收費站,因此在后里交流道另闢月眉收費站。

位於台中市后里區的后里收費站,雙向總計16個收費車道,站體建築與國道1號其他收費站均同,僅是簡單的白色大柵欄,如果是北方上向,過了后里收費站後即可望國道八景之一的「火炎山」聳峙。

后P1150992
▲后里收費站(北上方向) #14

后P1150994
▲后里收費站近拍,通過閘口即可見到火炎山 #15


 國道1號.218K  員林收費站 

員林收費站位於國道1號218K,距離后里收費站達56公里,相對的,國道3號大甲收費站與名間收費站更高達76公里。相較於中南部平均36公里就一座收費站的密度而言,國道中部路段可說是收費站最少的幸福區間,這一切都將隨著里程計費的實施而改變。

員P1170775
▲員林收費站(南下方向) #16

員P1170777
▲員林收費站近拍 #17

員林收費站位於彰化縣埤頭鄉,距離真正的員林市約10公里遠,中間還隔著埔心鄉、田尾鄉和永靖鄉。早年取名為員林,用意為「大地名」,但距離員林鎮真的太遠了,且其他如造橋、后里亦非大地名,依此原則,后里亦也可以改稱豐原收費站,所以某天當埤頭鄉民發現這個沙包大的密秘後,國公局的說法無法服人。但收費站名稱使用既久,加上里程計費即將實施,改名已無太大意義,因此便在員林收費站的站體上方另外加上綠底白字「埤頭鄉」的地名牌,除了員林收費站,包括斗南、新營共連續三座,都同樣的情況。

2013-12-31_143452
▲近年加上「埤頭鄉」地名牌的員林收費站,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連結


 國道1號.246K  斗南收費站 

斗南收費站位於雲林縣大埤鄉,本站之前介紹的三秀園,即位於大埤鄉。大埤的隔壁就是斗南,大埤鄉民也大多往斗南跑,在地方的爭取下,斗南收費站與員林、新營一樣,增加了「大埤鄉」的地名牌。

斗P1170819
▲斗南收費站(南下方向) #18

2013-12-31_145545
▲加上「大埤鄉」地名牌的斗南收費站,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連結


 國道1號.280K  新營收費站 

國道1號與國道3號經過嘉義時,和新竹一樣,均未設置收費站,一直到了台南市境才又出現收費站。台南市計有4座收費站,這和台南既圓且大的腹地有關,國道1號新營收費站,南北雙向計有14個收票口(含備用道),與國1常態的16收費車道相較之下,規模稍小。

營P1180242
▲新營收費站,收費車道計有14個,規模稍小 #19

新營收費站在直轄市改制前,位於台南縣後壁鄉,因此和員林、斗南一樣,也加上了「後壁鄉」的地名牌,台南縣市合併後,後壁鄉改制後壁區,不曉得後壁鄉的牌面是否有跟著更換為「後壁區」?

2013-12-31_150641
▲加上「後壁鄉」地名牌的新營收費站,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連結


 國道1號.313K  新市收費站 

新市收費站位於台南市新市區,位置在國1台南市的中段,原本收費站的設置,是將新營、台南分割為兩個生活圈,並未考量台南縣整體的往來。若以現在的觀點而言,新市收費站與南邊的岡山收費站應該合併並調整至仁德較為公平,目前新營收費站、新市收費站及岡山收費站,彼此間的距離剛好都是33公里,對比台中段后里至員林的55公里,南部收費站的密度的確高了一點點,也難怪會引起地方民眾的反彈。

市P1170902
▲新市收費站(南下方向) #20

市P1170905 (2)
▲新市收費站近拍 #21


 國道1號.346K  岡山收費站 

岡山收費站曾是國道最南端的收費站,位於高雄市岡山區,在國1全面拓寬後,岡山收費站雙向設有14個收費車道(含備用道),與新營的規模相同,略小於其他收費站。

岡P1170963
▲岡山收費站(南下方向) #22

岡P1170965
▲岡山收費站近拍 #23


 國道3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國道1號的收費站均是實用性建築,僅簡單的白色巨型柵欄,至直北二高新建之時,「藝術效果」開始帶入公共工程,因為國道3號不論是收費站還是服務區,都打出了一站一特色的名號。也因此,行駛在國道3號時,如果是長途車程,下一座收費站的特色,往往也是大家期待的目標,成為國道3號的特色。而且除了樹林、龍潭外,其他收費站的使用年齡均未達14年,站體本身也各有風格,如今全面開拆,雖然可惜但也無可奈何。

國道3號的收費站位置比照國道1號,但國3的路線較為彎繞,因此收費站距均較國道來得遠。例如七堵至樹林的42公里、龍潭至後龍的50公里、大甲至名間的76公里,這三段區間都是國道3號轉彎與國1交會的路段。但從名間以南,國3路線全為南北向的直線,收費距離便縮小許多,與國1維持35公里左右便設站,也就造成中南部收費站比較多的錯覺與事實。


 國道3號.4K  七堵收費站 

七堵收費站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是基隆唯一的收費站,收費站僅設置於北上,南下方向為了避免基隆人一上國道就要收費的窘況,因此設計之初即不考量南下方向的設置。

三七P1190305
▲僅設置於北上方向的七堵收費站 #24

七堵收費站共有七個收費車道,站體設計以「三角型」為元素,車道支柱為為「八」字型的三角斜向支撐,屋頂亦屬三角型,收費票亭也設計成三角型,像是一個個御飯團。

P1190306
▲以三角型為元素的七堵收費站,收票亭也設計成三角型 #25

南下路線雖然沒有設置收費票亭,但主線與北上方向同樣改為鋼性路面,且亦設有大型車的地磅站,如果遇到過磅時段,大型車仍無法快速通過南下線。

P1190521
▲七堵收費站南下未設站,但路面亦為鋼性,且設有過磅站 #26


 國道3號.46K  樹林收費站 

樹林收費站與龍潭收費站是當年北二高新建時的兩座收費站,均啟用於1993年,距離20年,也是國道3號最年長的收費站。外觀設計一模一樣,因為建設年代早,「玩花樣」的幅度不若其他站體大,僅在國1柵欄樣式的建築基礎上,增加紅瓦斜面的屋頂。

在樹林收費站落成時,雙向22個收費站道,硬是擠掉了泰山20孔的第一名寶座,但是樹林收費站的備用車道並未常態使用,而泰山收費站兩端的收費車站早已常態使用,就實際運作而言,泰山收費站也有22個收費站道,和樹林收費站並駕齊驅。

三樹P1220938
▲雙向22口,擠下泰山收費站第一名寶座的樹林收費站 #27


 國道3號.72K  龍潭收費站 

龍潭收費站與樹林收費站的外觀相同,規模略小於樹林,雙向計有18個收費車道,而且國道3號其他收費站的收費車道都比照龍潭,設有18個收費車道,與國1的12-14口的規模均來得龐大許多,所以兩端備用道平常不開放使用,這點在國3所有收費站均同。

三龍P1200166
▲龍潭收費站,雙向計有18個收費車道,是國3的標準規模 #28

三龍P1220068
▲龍潭收費站近照 #29


 國道3號.122K  後龍收費站 

國道3號在新竹繞了個大路,從山線來到海線,且與國1交會,所以一直到了苗栗縣境才又出現收費站。後龍收費站的站體設計為淺棕色,融入中式建築的「斗拱」,正中央上方的站名,以匾額式的「龍頭」牌面設計,文字為銀色浮雕的隸書字體,字體樣式及設計均屬全國唯一。

三後DSCN0719
▲後龍收費站全景(北上方向) #30

三後P1090226
▲站名牌為匾額式的龍頭牌面設計,並使用銀色浮雕的隸書字體 #31

三後DSC_0277
▲後龍收費站的斗拱造形設計 #32

有趣的是,國道1號與國道3號都選在苗栗縣造橋鄉設置收費站,國道1號擁有造橋收費站,而國道3號剛好經過造橋與後龍的界線。收費站位置不偏不就在造橋鄉的邊界旁的區域,為了避免產生兩個造橋收費站的困擾,站名順勢命名為「後龍收費站」。此舉卻造成造橋鄉民的不滿,要求以所在位置「龍昇村」命名為「龍昇收費站」,但收費站均以鄉鎮市名為名,若以村里名為站名,勢必會引起其他收費站的連鎖效應,後龍鎮對於「以村壓鎮」也很感冒,兩鄉鎮為此上演一場你來我往的爭奪戰,最後國公局在站名旁加註「造橋鄉龍昇村」,勉強平息了一場紛爭(雖然造橋鄉長認為字體太小,要求改善),而後龍收費站也是首座加註地名的收費站。

後龍站的改名風波,引起了埤頭、大埤及後壁的「重視」,紛紛也要求收費站改名,後續的員林加註埤頭、斗南加註大埤以及新營加註後壁,均是循後龍的模式。

三後DSC_0288
▲後龍收費站夜拍,站名旁加註了「造橋鄉龍昇村」 #33


 國道3號.158K  大甲收費站 

大甲收費站位於大甲鐵砧山旁,從國道3號南下遠望鐵砧山,一如鐵製的砧板,平頂的小山露出紅黃的裸岩,地質與火炎山相同,形成難得的地質景觀。

大甲收費站的外觀擷取大甲鎮瀾宮的意象,以紅色的「無釉二丁掛還原磚」為飾,三座廟門牌樓的造形,使用歇山頂的變形,四方均為斜面,柱子亦設計有斗拱,站名為紅色的顏體楷書,左右配上「〈〉」的魚尾符號,未來大甲收費站不會全數拆除,中央的廟門設計以及對應的4個收費車道會保留(但不使用),象徵性地保留台灣國道收費站文化。

三甲P1020535
▲大甲收費站旁的鐵砧山 #34

三甲P1090284
▲使用大甲鎮瀾宮意象的造形,後方鐵砧山亦為大甲收費站特色 #35

三甲P1090287
▲未來中央的收費車站會予以保留(但不使用) #36


 國道3號.234K  名間收費站 

大甲收費站到名間收費站之間,因為國道3號一度呈東西向繞路,為了讓國1與國3的收費站互相對應,因此產生了76公里的超長距離,如果開車一路由國3南下,經過了大甲收費站後,大概會忘了收費站為何物吧。

名間收費站位於南投縣名間鄉,造形為一個瓦形的圓弧,黑瓦屋頂是一個連貫的圓弧,正中央門面屋頂順勢抬昇,藍底白字的站名牌,雖然是各收費站常用的樣式,但白色字體有浮凸設計,夜間也有專屬的投射燈。站體另有八個半圓弧造形的閣樓窗,窗內設計有黃色的窗框,這身黑瓦閣樓窗的造形相當可愛,可惜名間收費站將不保留一磚一瓦,全數拆除。

三名P1090164
▲名間收費站(南下方向) #37

三名P1100244
▲名間收費站(北上方向) #38

三名P1100248
▲站名牌浮凸的文字設計,以及黑瓦的圓弧配上黃色窗框的閣樓窗設計 #39


 國道3號.273K  古坑收費站 

古坑收費站位於雲林縣,站體是國3收費站的設計中,比較沒有特色的一站,外觀與國道1號收費站相似,白磚的平頂柵欄式建築,沒有過分的修飾,僅在屋頂淡淡地增加了三座尖塔,左、右各一座金字塔頂。中央則是鋼樑構成的小尖塔,不過,從古坑一路往南,金字塔錐頂建築一路相隨,白河、田寮、竹田的設計元素中,均是以三角錐塔為主。

三古P1090179
▲古坑收費站,是國3較沒有設計感的收費站 #40

三古P1100198
▲古坑收費站近照,中央上方是鋼樑架起的尖塔 #41


 國道3號.313K  白河收費站 

國道3號在嘉義未設收費站,一路到台南市白河區才出現收費站,站體屋頂是紅瓦金字塔的三角錐造形,但錐塔上半段為藍綠色的採光罩,基本上兩個車道對應一座金字搭三角錐,全站計有九座錐塔,遠望就像是一個連續的鋸齒三角塔。

三白P1120212
▲白河收費站的九座三角錐頂造形 #42

三白P1120213
▲三角錐塔的下半部是紅瓦,上半部為藍綠色的採光罩 #43


 國道3號.342K  善化收費站 

位於台南市善化區的善化收費站,外觀造形為中式的長亭,紅白相間的硬山頂建築,設計了重檐的效果,帶出立體的層次,灰色的圓柱,挑高部位加上白色橫樑,中央門面的站名牌鑲入了棕色花崗石為底,再書上金色的「善化收費站」楷體字形,加上金色的邊框線條,就像民國90年代常見的涼亭樣式。

三善P1120198
▲中式長亭建築的善化收費站 #44

三善P1120199
▲善化收費站站名牌為棕色花崗石底配上金字的楷體字形 #45


 國道3號.373K  田寮收費站 

國道3號於高雄市田寮區設置了田寮收費站,屋頂與白河相似,是連續的金字塔三角錐頂,亦以磚紅色為底,不過田寮收費站的金字塔錐形頂的三角稜線襯上了白色的邊框,站體白色橫幅樑設計有微幅的三角造形波浪。站名牌看似普通的藍底白字牌面,是每一個牌面均是尖頂的五角形,與一般的方形站牌面相較之下,同中求異。田寮收費站雀屏中選為三座保留部份站體的其中一座,未來不會全數拆除,將保留部份站體以及地下的收費員通道做為紀念。

三田P1110798
▲田寮收費站白色收邊的連續三角錐搭頂造形 #46

三田P1180122
▲田寮收費站遠望 #47


 國道3號.411K  竹田收費站 

國道3號全線設有11座收費站,與國1相較多了一座。這一座即位於屏東縣竹田鄉的竹田收費站,由於末端效應,一直以來都有廢除竹田收費站的聲音。

另外,竹田收費站啟用到廢除還未滿10年(9年11個月),是國道三號最年輕的收費站,也是台灣西部最年輕的國道收費站(第二年輕是2002年啟用的月眉收費站)。隨著里程計費實施,台灣國道最南端的竹田收費站的種種,終成往事。

竹田收費站的屋頂是連續三角尖頂的鋸齒造形,配上紅色屋瓦,三角頂的正面使用玻璃採光,增加些許的通透感,這類樣式的建築常見於七○年代的政府大樓及中小學,對於2004年1月才完工的竹田收費站而且,這身設計有些復古。

三竹P1110845
▲台灣最南端的竹田收費站 #48

三竹P1110848
▲連續的三角鋸齒造形,正面為透明玻璃設計 #49


 國道5號蔣渭水高速公路 

國道5號設置收費站時,正面臨著「里程計費」的議題,當年還沒打算完全電子化,所以里程計費的實施就必須將收費站改設於匝道上。后里交流道的月眉收費站鳴了第一槍,國道5號的所有交流道也跟著比照辦理,然而,「一上高速公路就要收費」的現象,引起宜蘭縣民反彈,所以國道5號通車迄今,僅雪山隧道口的頭城收費站正常運作。宜蘭、羅東及蘇澳三座收費站完全沒被使用,就遭到拆除了。

筆者探訪國道5號時,大部份都遇到下大雨,所以國5的照片並不多,只留下幾張堪用的,其餘不足的部份,將由Google Map街景圖代打。


 國道5號.30K  頭城收費站 

國道五號的收費站造形皆相似,外形設計酷似國道3號七堵收費站,站體支柱是八字型的斜向支撐柱,白色的屋頂是圓潤的三角頂外加延伸的大面積屋檐。

頭城收費站可說是國內最複雜的收費站,除了主線亭,還有兩座匝道亭,主線亭位於雪山隧道東口的頭城交流道上方,頭城交流道北上入口匝道的收費亭亦與主線共用,位置在主線收費亭最外側的兩線收費車道,且與主線分隔。

五頭P1220832
▲國5北上頭城收費站前 #50

五頭1220834
▲主站體包括雙向主線,以及最外側2線的交流道北上入口匝道專用 #51

從台北駛來的頭城交流道南下出口動線,會先略過主線的收費亭,但別以為如此就不必收費,因為一直到出口匝道時才會遇上收費亭,筆者第一次開也自以為賺到了,最後還是得乖乖繳錢。因此,在月眉收費站停用之後,頭城收費站的南下出口匝道收費亭,成為國道唯一正常運作中的匝道收費亭。

2014-01-02_010423
▲頭城交流道南下出口匝道的收費亭,圖像取自Google Map街景圖(連結

頭城交流道的南下入口匝道,也就是頭城往宜蘭、羅東方向,也設有收費站,但它的命運和宜蘭、羅東的匝道收費站一樣,最初即無用武之地,而後站名牌被缷下來,收費站也被拆除了。

2014-01-02_005806
▲頭城交流道南下入口匝道的收費亭,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連結


 國道5號.38K  宜蘭收費站 

宜蘭收費站位於宜蘭交流道的四向出入口匝道上,位置分屬南、北二端,是為了配合匝道收費機制而設置。站體與頭城相似,但屋頂多了採光的藍綠色玻璃。另外,大跨距設計也是國內收費站的首見,早期國1柵欄式收費站體,兩座立柱之間僅容一個車道。國道3號的各收費站,則多是兩座立柱間容納二個車道,國道5號的宜蘭、羅東及蘇澳三座收費站,在兩座柱子間橫跨了三個車道,這也象徵著工程技術的進步。

不過宜蘭收費站從未正式啟用,隨即遭到廢除,實際上並未加入台灣國道收費站的行列。

五宜P1220824
▲北上入口匝道的宜蘭收費站 #52

五宜P1220825
▲兩柱之間可容三車道的大跨距設計,是國內收費站首見 #53


 國道5號.47K  羅東收費站 

羅東收費站與宜蘭收費站相同,設置位置亦在交流道的南、北二端,也同樣見有大跨距的三車道設計,命運如同宜蘭收費站。在國道5號全線通車時,羅東收費站從來沒有正式收費的紀錄,因此在里程計費實施之前的2013年12月,與宜蘭、蘇澳等站一同被拆除。

2013-12-29_174655
▲羅東收費站,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來源


 國道5號.54K  蘇澳收費站 

蘇澳收費站位於蘇澳交流道的匝道上,而蘇澳交流道屬於喇叭形交流道,南下、北上等方向的車流都會匯集在同一路廊,因此只要設置一座收費站,不必像宜蘭、羅東還要分開設置。原本計畫中的國道5號蘇花路段,各收費站的設計也都比照蘇澳模式辦理,而蘇澳交流道除了收費站外,原本也規劃一處服務區,可惜國道5號蘇花段被搞掉了,這個服務區預定地,未來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會有服務區出現。

蘇澳收費站計有八個收費車道,但僅落了四座支柱,站體本身亦屬大跨距,其中兩個落柱橫跨三個收費車道,目前這座站體已拆除完畢,筆者也來不及拍……

2013-12-29_174621
▲兩個大跨距收費車道的蘇澳收費站,圖像取自Google Map 街景圖(來源


  

一口氣寫完所有收費站,進度又比想像中慢好多,也比想像中累,也好在先前曾陸續收集各收費站的玉照。人工收費站是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門架式電子收費站,車輛維持高速而通過,即能進行拍照、辨識、記點扣款等動作,或許十幾二十年之後的用路人,已熟悉了門架式電子收費站,成為歷史的人工收費站,也許還能藉由本篇文章回味一下往昔風采。

P1140229
▲未來國道上將只剩下門架式電子收費站 #54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