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運松山線[下] 南京復興.台北小巨蛋.南京三民.松山
北捷松山線的車站,相較於既有的捷運站,設計風格又更為前衛大膽了些,尤以松山站的風格最為強烈顯眼。而建築在人行道上的站體,則多以強力的穿透性為訴求,所以牆面、壁面空間,大多是以玻璃構成,減低捷運站對於街景的衝擊,一方面又營造了現代化的象徵。
本文繼上一篇文章(詳此),再繼續介紹南京復興、台北小巨蛋、南京三民,以及終點松山站的各站風貌。
松山線 南京復興
南京復興站,如果發生在五、六○年代,肯定是個政治意味十足的車站,因為我國的首都「南京」被「復興」啦!不過它的命名,純粹只是因為「南京東路」和「復興北路」交叉口而已。「南京復興」乍聽下會覺得有點生疏,其實它的年紀比松山線任一車站都要久遠,1996年隨著木柵線通車,當時的站名稱「南京東路」站,在松山線通車的2014年,為了不與行駛整條南京東路的文湖線混淆,站名便改稱為「南京復興」。
南京復興站總計有八座出入口,是松山線車站出入口數量最多,而且幾乎都是新建。原本文湖線的南京東路只有一個出入口,松山線通車後,該出入口也遭到大規模改建,並編為出入口7號。正牌的1號出入口,位置相當奇特,它不在南京東路的大街上,而是一條小小的街道「遼寧街」裡,且距離南京東路達60公尺。1號出入口旁是一處停車場,屬於大型站體,可容樓梯和電扶梯和電梯。
▲遼寧街停車場旁的1號出入口 #01
位於南京東路與遼寧街口的2號出入口,屬聯開共構的大樓。不過2號出入口的大樓地基略呈三角狀,2號出入口就位處大樓窄邊處,門面得以橫跨二個面,看起來也頗有規模,可說是所有聯開共構出入口之中最氣派的一座。
▲聯開共構大樓的2號出入口,擁有大樓的二個面 #02
南京東路人行道上的3、4兩座出入口,玄關面對面,其實這兩座出入口都非常狹小,僅供單向通行。3號出入口只提供出站電扶梯;4號出入口只提供入站電扶梯。類似的設計也見於東門站。
▲兩兩相望的3、4號出入口,其中3號為出站專用,4號為進站專用 #03
同樣位於南京東路人行道的5、6兩出入口,體積就比較正常了,內部可容納樓梯和單向的電扶梯。這些獨立的出入口,設計元素均相同,白色琺瑯板材質的屋頂延伸為雨庇,壁面為柵狀的玻璃帷幕,具有穿透性的視線。上棕下綠的站名牌底色,也說明了南京復興站屬棕線(文湖線)和綠線(松山線)的交會站。
▲5號出入口 #04
▲6號出入口 #05
7號出入口原先為木柵線南京東路站體的大門,圓盤的屋頂下,是豪氣的大面積樓梯。經過改建後,增建了地下層通往高架層的直通道,也就是說,若由7號出入口進站要搭捷運松山線的話,必須先「上樓」到高架的站體,進站之後再從高架站體「下樓」到地下層的穿堂,反之出站動線亦同。此舉無疑是為了簡化動線而設計,但也奉勸在南京復興站欲利用松山線的朋友們,千萬別走7號出入口進出站,寧可多走幾步路到附近的6號出入口。因為除了進出站動線要上下移動外,地下穿堂層也非常的「長」,從7號出入口到松山線月台要走好久。換言之,若要從松山線轉乘文湖線的話,轉乘距離其實有點遠。
▲高架的捷運文湖線及其站體旁的7號出入口 #06
▲7號出入口尚未改建之前的樣貌,圓盤屋頂是最大的特色 #07
▲改建後的7號出入口,多了高架層與地下層互相連接的通道 #08
▲7號出入口的玄關 #09
最後來到3、4出入口對面的8號出入口。同樣是受到人行道面積的影響,8號出入口有一點瘦,卻仍塞了電扶梯和樓梯。只是8號出入口從地面層直通B2層的穿堂,窄窄的樓梯在長距離的延拉下,竟有一種深不可測的奇特感受。
▲8號出入口,門面不大,卻容納電扶梯和樓梯 #10
南京復興站和忠孝復興、大安站,均是地下車站與高架車站的轉乘站,基本上高架的文湖線和地底下的松山線各有各的穿堂大廳和驗票閘門,但是進了驗票門之後,仍然有通道連絡彼此,所以月台上也就不會設置直通的轉乘道,乘客必須先至穿堂大廳,再沿著通行道至另一端的轉乘點。
▲南京復興站,高架的文湖線既有的穿堂大廳 #11
▲文湖線月台層,站名牌底色色差說明了它是新換上去的 #12
位於地下層的松山線,設計概念如同台北車站、北門等站,在地面與穿堂之間,另外安排了一層「轉乘通道層」,樓層編為B1層。轉乘通道層大部份都是付費區,但仍有出口連絡5、6兩座出入口。而且轉乘通道既長且寬,壁面及天花板使用黃色系的琺瑯板。
▲位於B1的轉乘通道層,右邊閘門出去可聯絡5、6出入口,直行則可通往文湖線 #13
穿堂大廳層延續了黃色調,再加上月台層的挑高直通穿堂層的天花板,所以南京復興站一如板南線各站的穿堂,中間有一個可俯瞰月台層的中空狹長天井。天井使用曲線壁板製造出類似車窗概念的鏤空,整體感覺相當鮮活。
▲南京復興站穿堂層 #14
▲月台挑高空間的曲線壁板類似車窗概念的鏤空 #15
南京復興站的月台相當寬,自新蘆線以後的路網,凡是轉乘車站,均擁有寬大的月台層。從挑高空間進入月台層,一座透明可見鋼骨的電梯座落在正中央,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蓋高雄捷運三多商圈站是也,只是三多商圈的電梯是圓柱狀,又多了幾天星際傳輸通道的概念。
▲南京復興站挑高空間的透明電扶梯 #16
▲月台層兩端的未挑高空間,壓迫感較重,不過仍有寬廣的候車空間 #17
松山線 台北小巨蛋
台北小巨蛋站是松山線少數沒有任何轉乘功能的車站。關於「巨蛋」的發音,原先採高捷模式,認為「巨蛋」是外來語,台語、客語無此音,故均以國語播報站名。主張這個說法者顯然不懂語言學,語言本是與時俱進,隨時都會有「新語詞」產生,別說是台語或客語,光是國語也一堆外來語。如果外來語都不能用台語發音的話,那麼手機、電腦、捷運、高鐵等名詞,是否通通都要發國語的音?當然不是。欣慰的是,北捷後來參考了相關學者的意見,終於訂出了「巨蛋」的台語、客語發音。遠在南邊,台語使用人口更多的高雄捷運,請好好思考。
台北小巨蛋站共有四座出入口,各出入口有普通的也有時髦的。1號、5號出入口位於南京東路台北小巨蛋對面的人行道上,設計與南京復興站的出入口相同,外觀是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有長長的雨庇空間。
▲與南京復興站相同設計的1號出入口,外觀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18
▲1號出入口附近的5號出入口 #19
位於巨蛋主場館旁邊的2號出入口,外觀融合了巨蛋的造形,四分之一的橢圓形,白色琺瑯板配上藍綠色的玻璃帷幕,自天花延伸至壁面,其實乍看有點像農業溫室棚架。不過2號出入口長長的站體,其實包括了電扶梯以及通風豎井空間,巧妙地將這些設備通通包在這顆1/4橢圓裡。
▲1/4橢圓造形的2號出入口,呼應了巨蛋的造形 #20
▲2號出入口與後方的台北小巨蛋主場館 #21
相較於2號出入口的特殊造形,3號出入口則又更為大器。不過3號出入口理論上只有一點點,它是與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松山分局及台北體育局新大樓聯開共構。松山分局大樓旁,緊緊相臨的是台北體育館,兩棟樓基本上是一棟樓,外觀融入多元素的設計,幾何圖形配上曲線,再加上黃紅等線條。3號出入口就在大樓靠近街角處,出入口旁還有曲線頂棚的樓梯,可別走錯了,向上樓梯不往捷運站,雖然看起來很像是捷運站的一部份。
▲與松山分局大樓共構的3號出入口(大樓相鄰的為台北體育館) #22
▲3號出入口門面近攝,一旁曲線頂棚的樓梯並非出入口 #23
4號出入口也融入了蛋形的概念,但這顆蛋卻被切一半。從人行道上看,是一個漂亮的蛋形曲線玻璃帷幕,大量曲線的結構玻璃空間和信義線出入口造形有點相近。在視覺上,一定會以為這顆蛋至少有1/2。其實若從路邊看,卻被削一半,陡直的牆面如同峭壁般,像是帶著尾巴的1/2樹葉輪廓,絲毫看不出它的背面竟是一個漂亮的蛋形曲線。
▲4號出入口的蛋形曲線 #24
▲4號出入口的曲線玻璃,與信義線各站的設計相似 #25
▲4號出入口臨馬路側,蛋蛋被削一半,變成整片陡直的白牆 #26
台北小巨蛋站的穿堂層與月台層,設計基調均是黑灰色系。與松山線其他站不同的是,台北小巨蛋站的天花板燈光改用富有變化的直線條呈現,不再是密集的平行橫線條。黑色天花板的直條燈,地板則對應著深灰色配上白色的直條色帶,上下相呼應,相當有意思。
雖然小巨蛋站並不是轉乘站,但也擁有寬大的穿堂和月台,主要仍是為了疏散小巨蛋的人潮而設計,不過沒有活動時,站內空間就會顯得比較冷清。
▲台北小巨蛋站寬大的穿堂層 #27
進入付費區及月台層,在設計上,原本地面的深灰色搭白色直條,卻整個顛倒過來,變成白色地板搭配著直條深灰色,月台層也就不像松山線其他車站,使用深灰色地磚做為樓梯手扶梯空間的設計了。
▲付費區內,與天花板燈飾相呼應的白色地磚配上深灰色直線條 #28
▲小巨蛋站月台層 #29
松山線 南京三民
南京三民站亦是松山線少數沒有轉乘功能的捷運站,車站周邊結合了金融區、補習班區和住宅區。在南京東路的北側,蓋了二棟聯開共構的大樓,大樓亦已完工啟用,分別編為1號及4號出入口。兩座出入口的站名牌,和兩邊商家的招牌一樣,乖乖地安放在橫幅位置。
▲1號出入口的聯開共構大樓 #30
▲1號出入口正面,站名牌和商家招牌一樣,乖乖地安頓在橫幅位置 #31
▲灰色大樓為4號出入口聯開共構大樓 #32
▲4號出入口正面 #33
在1、4號出入口對面人行道上的是2、3號出入口,站體是中規中矩的方長形,四座柱子撐起長長的屋頂,壁面空間全以玻璃代替。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捷運站出入口的設計,玻璃元素愈來愈重,甚至成為主要的結構,講究的就是視覺的穿透性和輕量感,人口愈是稠密的都會街道,就愈容易出現玻璃為主的站體。
▲外觀方正的2號出入口,結構均以玻璃為主 #34
▲同樣具有穿透性及輕量化的3號出入口 #35
南京三民站的穿堂大廳以白色系為基調,再加上許多的深色木構元素。木元素在捷運站是比較少見的裝潢,將木構發揮得最徹底的,筆者目前所知應該是先前介紹過的京阪電車中之島線(詳此),對比之下,南京三民的木元素則具化龍點睛的效果,雖然只有一部份,亦能成為視覺焦點。
▲南京三民站穿堂大廳,白色基調的設計 #36
▲南京三民站穿堂層中的木元素 #37
松山線站內設計最多變化的,南京三民以及松山兩站當之無愧。穿堂層是一個設計,到了月台層,又使用了黑、白兩高反差的飾飯設計成縱向的平行排列。地磚融入了同心圓水波紋的漣漪,豐富的設計巧思讓南京三民站充滿了驚奇。
▲南京三民站月台層設計,黑白對比色縱向飾板及同心圓漣猗的地板設計 #38
松山線 松山
本列車的終點,松山站到了,請您攜帶好隨身的行李準備下車(←這明明就是臺鐵的播音= =)
捷運松山線的松山站,就位於臺鐵松山火車站旁,兩座車站並不像台北車站那樣的相鄰,而是類似南港站,在地下的轉乘層設計了一連通道。所以捷運松山線,從西門至松山站,只有台北小巨蛋、南京三民不具軌道交通的轉乘功能。松山站雖然不能轉乘捷運,卻能轉乘臺鐵,重要性不在話下。
此外,松山站附近就是饒河街夜市、五分埔商圈,雖然這些「元老級」的景點有一點點沒落了,但捷運通車後仍能帶來遊潮。饒河街再往北走,即是基隆河的河濱公園,建議可以在松山站前租一輛You Bike,然後帶著幸福微笑的表情騎到基隆河濱自行車道文青一下。
▲松山站旁的基隆河自行車道,遠處為環東大道麥帥一橋 #39
▲基隆河濱的美麗風光 #40
捷運松山線從南京三民站開始,離開了南京東路,轉往八德路,終點就設置在八德路上。松山站計有五座出入口,1號及2號出入口位於八德路北側人行道上。兩座出入口正面,側面看,都是完整的四方造形,一如南京三民,牆面空間全以落地玻璃取代,但若繞到它們的背面,看到那圓弧的收尾曲線,卻又令人誤以為這站體是半圓形。
▲1號出入口,正面及側面均是長方形,輔以大面積的落地玻璃 #41
▲1號出入口背面則是圓弧收尾,乍看會以為整個站體是半圓形 #42
▲和1號出入口結構相同的2號出入口 #43
3號及4號出入口位於臺鐵松山車站旁的松山路兩側,站體面積均是碩大級。臨馬路側的站體,成排的白色桅杆豎立著,包覆著玻璃牆內的的站體,站體尾端同樣是弧線收尾,收尾曲線雖不若小巨蛋4號出入口那般強烈,但這種以結構玻璃構成的曲面設計,這幾個年頭愈來愈常見。
▲3號出入口正面,排列的白色桅杆是其特色 #44
▲3、4兩出入口的背面均以曲面玻璃收尾 #45
與松山車站最近的是4號出入口,不過若要直通兩車站,地下已有連通道,從饒河街回到松山火車站,也可以在4號出入口提早進站,再循連通道進入松山火車站。松山火車站筆者先前有撰文記錄,但是當時上方的大樓並未完工(詳此),現在大樓接近完工,站內也有截然不同的翻新,未來有機會再重新撰文。
▲4號出入口(左)及松山火車站新建大樓(右) #46
位於4號出入口與臺鐵松山車站大樓之間的空地,則是一處公車轉運站。這座轉運站設計為口字形,所有公車利用廓邊區域上下車。關於這點我們要大加讚揚,筆者看過國外太多重要的地鐵站、火車站一出站就是公車轉運站的例子,鐵路與巴士可無縫接軌,現在松山車站也擁有了這樣的交通機能。不過國外較常見的公車轉運站,多是類似板橋公車站那種多個平行月台式的轉運站,也許是為了安全因素,臺灣鮮少有那樣的設計。
▲4號出入口與松山車站大樓之間的公車轉運站 #47
▲捷運松山站4號出入口與背後的松山車站大樓 #48
松山車站最隱密的出入口,當推5號出入口。如果直接在地面上搜尋,你可能會找不到它。面對八德松山路口的四個角落,其中一處即是松山國小漢式的粉紅色建築。國小就是國小,一般人會馬上轉移搜尋目標,但偏偏5號出入口就藏在這棟國小建築裡。台北捷運不乏有學校校舍與捷運站共構的例子,但松山國小與松山站5號出入口的例子,應該是合體最完美的,主要原因即是國小校舍是隨著松山線的興建而蓋的新建築,才能有這麼完美的結合。
▲松山國小新校舍,5號出入口就藏在其中 #49
▲5號出入口正面 #50
松山線站體分為B1的連通道層,B2的穿堂大廳層及B3的月台層。其中的連通道層,連絡了3號及4號出入口,可直通臺鐵車站的連通道也在B1的連通道層;1、2、5三座出入口則直通B2的穿堂大廳。
▲連通道層直通臺鐵的連通道 #51
▲連通道層輻射狀的天花板 #52
每條捷運路線的通車,都會有一座代表車站設有強烈風格的裝置藝術,松山線松山站的連通大廳,挑高的天花板,多彩燈光絢麗著不規則水波,是「河流彎曲之處,域見繁花光穹」裝置藝術,每分每秒都會有不同層次的顏色效果,常常引人駐足。
▲穿堂大廳至連通道之間的挑高大廳「河流彎曲之處,域見繁花光穹」 #53
松山站大廳及月台層的設計,以灰色及金屬銀色為基調,天花板是密集排列的縱向直紋,進入付費區後,中軸線的金屬大樑架出滿佈散熱橫紋的弧面天花板,對應著樓梯、電扶梯出入口橢圓形白色噴砂玻璃矮牆。歡迎搭乘星艦企業號,20分鐘後我們將開啟曲速引擎前往B612號星球。
▲松山站大廳層的圓形間接照明天花板造形 #54
▲天花板造形中軸線的金屬及滿佈散熱橫紋的弧面天花板 #55
▲天花板對應著樓梯、電扶梯出入口橢圓形白色噴砂玻璃矮牆 #56
▲視覺效果上,宛如來到星艦企業號 #57
月台層同樣延續著大廳層的橫紋散熱孔的中軸線,但兩側改以沖孔金屬板及琺瑯板代替,採光照明仍以弧線天花板的平行曲線做為光源。不過若從月台搭電扶梯至大廳層,抬頭看到橢圓穹頂出口的橫紋金屬,通常會讓人有一種「期待」的微妙感覺。
▲月台通往大廳層電扶梯天花板的橢圓穹頂出口所見的大廳天花橫紋 #58
▲松山車站月台層 #59
尾
松山線的介紹走筆至此,全線中唯有西門站沒有寫到,實在因為行程太趕,西門站來不及拍攝。不過若對比台北捷運各期車站,以及高雄捷運站的外貌、內裝風格,其實各有特色,甚至同一路線,不同的施工設計團隊,也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同時也見證了時代的趨勢。信義、松山線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新莊、蘆洲線又是另一種典型,早期的淡水線,稍晚的板南線,各車站的造形也都有其時間的軸線。這些設計意象,其實施工和設計團隊多有其主張或理念,只是很多資料搜尋不易,我們也只能藉由眼睛所見來解讀,就像文學作品一樣,作者的初衷與讀者的理解,常常也會發生不對應的現象。筆者所云,若有與設計團隊理念發生扞格者,也請見諒。
延伸閱讀:〈台北捷運松山線II 松山-南京復興〉,作者:Icypengu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