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 I:左營、內惟

臺鐵近年來的許多大型計畫,已開始陸續完工通車,例如備受關注的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這項工程將所有車站視為捷運化的一環,沿途設置了十座車站(包括既有的左營、高雄及鳳山)。本篇文章從地下化北段的「左營(舊城)」及「內惟」兩座車站開始談起。

K1.JPG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從1996年的規劃階段啟動之後,2002年設置高雄車站臨時車站,地下化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工程比照台北鐵路地下化,均以明挖覆蓋的工法為主,直到2018年10月正式通車。高雄鐵路地下化,是繼台北之後第二座鐵路地下化的城市,也因此成為全國效仿的對象,包括台南、桃園也相繼拿到鐵路地下化的門票。反觀台中,當年也在爭取地下化之列,但是因高架工程短,擴充性強,經費低,所以台中鐵路高架化工程比高雄晚施工,卻也比高雄早完工,於2016第一期高架通車,並於2018年10月第二階段暨沿途通車站車站完工通車。

縱觀世界各國的鐵路建設,鮮少有將十幾公里整段通勤鐵路地下化的案例,大部份的地下鐵路都是捷運,或者已完全捷運化的通勤鐵路,如JR橫須賀線東京都心段,或JR仙石線仙台市區段,而首爾地鐵1號線原本是國鐵路線,整段地下化之後的運作模式,已和捷運無異。其他大多數的通勤鐵路的都心路段,多以高架為主,例如香港東鐵線及JR山手線,「擴充機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相較之下,台灣都市通勤鐵路反而喜歡地下化,除了「比較高級」的「政績」作用外,地下車站夏季涼爽,候車環境舒適,以及搭火車時不用被太陽直曬等熱帶氣候因素,再加上地狹人稠、治安良好(國外地下化車站常常是治安問題點),可能都是台灣人比較偏好地下化鐵路的原因。

高雄鐵路地下化的車站,從左營車站至鳳山車站,沿途設置內惟、美術館、三塊厝、高雄、民族、科工館及正義等站,總計十座車站。這十座車站除了高雄車站以國際級的工程佈設外,其餘車站的站內空間配置及規模都非常相似,每站都只有一座主要的出入口站體,從地面層進站後,是B1的穿堂層,穿堂層內的付費及非付費區均以橫斷軸線分隔之,到了B2的月台層,除了美術館車站有二座島式月台外,其餘皆是側岸式月台,且兩個月台各有一對樓梯及電扶梯。硬體規劃及動線設計均比照捷運系統辦理,但是站體規模及空間則比捷運精簡些。

本系列文章將分成四部曲介紹高雄鐵路地下化車站,本篇首部曲由最北端的「左營」站開始講起。

【左營(舊城)車站】
k11左營.png

左營車站是老字號的台鐵車站,1980年代還有少數的對號列車停靠,直到高鐵共構的新左營車站完工後,左營車站完全退居通勤車站的行列。

地下化的十座站體,所有車站的站外站名牌皆分為二部份,一部份是設置於站體旁邊的直立式招牌,招牌上方是白底的臺鐵局徽;下半是藍底白字的中英文站名,字體為黑體字。直立式站名牌是捷運必備的硬體,臺鐵過去少見直立式站名牌,近年新增設車站幾乎成為標配。

站體出入口另有行書字體的站名,並設計為立體浮雕文字,藍色字體內藏有LED光源,夜間發光後頗為漂亮。倒是左營(舊城)車站的行書站體,以「左營  舊城」上下排列,不以括號呈現,算是隨設計而變化的通融作法。畢竟古代書法字並無標點符號,如果在行書設計配置「()」括號的話,整體設計勢必完蛋。

由於高鐵的「左營」車站、高捷「左營」與台鐵「新左營」都是同一座三鐵共構的車站,導致臺鐵既有的「左營」地位很尷尬,也常常有人下錯車站,因此臺鐵原本想將左營站改為「蓮池潭」,地方人士則建議以舊名「舊城」為名,後來兩相協調,新站名定案為「左營(舊城)」。因此在地下化車站啟用後,左營的新名稱即為「左營(舊城)」。

P1220508.JPG
▲左營(舊城)車站的地面出入口站體及行書站名牌 #01

地面出入口的左營(舊城)站體,以灰黑色琺瑯板、綠色玻璃以及淺綠直條造型鋼構及玻璃為主,站體全以幾何的方正線條為主,讓車站呈現科技與時尚的質感,與捷運站出入口已無任何差別了。

P1220504.JPG
▲左營(舊城)站體設計以及直立式站名牌 #02

近年政府對大眾運輸的重視,也表現在車站設計的動線上。左營(舊城)主要出入口旁,緊臨著公車轉乘月台,並設有雨棚,設計與左營(舊城)站體融為一體,候車環境幾可比擬先進國家的公車轉乘站。

P1220507.JPG
▲左營(舊城)出入口旁的公車候車月台 #03

高雄十座地下化車站的主要出入口均有電扶梯,另外亦有一座獨立的升降電梯出入口,無障礙的表現在國際上無疑是水準之上。有趣的是,十座車站的電扶梯,不論是站內或站外,每個階梯站板都有白色LED光的氣氛燈。

P1220500.JPG
▲左營(舊城)進出車站的電扶梯,所有車站的電扶梯均有白光LED氣氛燈 #04

進入車站後,動線設計亦比照捷運系統,不過服務台並不是中島式的金魚缸設計,而是靠著牆面,所佔面積也比捷運站服務台大,畢竟臺鐵仍然有比捷運複雜的票務需處理,所以服務台不只是服務台,它更是重要的「售票處」;相對的,自動售票機的數量就少很多,每站大概只有二部,也是臺鐵與全自動化的捷運不同之處。

除了硬體比照捷運,軟體設備亦同。台灣的捷運站都會有詳細的車站平面圖及「車站周邊導覽地圖」,地下化的高雄鐵路車站,也配有同樣的設備。

P1220499.JPG
▲兼具服務台的地下化站體售票處 #05

P1220511.JPG
▲每座車站比照捷運,設置車站平面圖以及車站周邊導覽地圖 #06

進、出付費區,這十座車站除了高雄及鳳山兩座車站擁有自動驗票閘門外,其餘車站都只有簡易的刷卡機,左營(舊城)站車站進、出動線各二座刷卡機,計有四座。其實臺鐵近年增設的車站,很多都沒有實體閘門了,只有刷卡機,變相的榮譽制。畢竟臺鐵列車上的查驗票已算頻繁,許多小站的上下客狀況都掌握在列車長「眼」裡,加上車資非常便宜,想要逃票的就算設置閘門也給你攀爬過去(歐洲很常見),因此多數捷運化的小車站,只有設置刷卡機。

臺鐵通勤車站比捷運系統高級的設備,是列車資訊系統(PIDS)。在刷卡機上方,以及進入月台層兩側動線以及月台層,裝設許多臺鐵常見的白色面板三色LED顯示器,每面LED可顯示最近的二班列車資訊;穿堂大廳及月台上,另外有許多LCD螢幕顯示十班次的資訊。在這十座通勤車站裡,列車資訊幾乎隨處可見,也幫助你隨時掌握誤點資訊(?)。

P1220513.JPG
▲進入付費區的刷卡機,不設驗票門;上方白色面板PIDS則是大廳及月台層常態設備 #07

P1220492.JPG
▲除了三色LED面板,亦有許多LCD面板顯示著相關電車訊息 #08

穿堂層的付費區內,通常是一個簡單的闌尾式寬闊空間,兩側各為進入月台層的樓梯及電扶梯,並有清楚的標示系統,指標以黑底白字的月台標示及文字敘述。北上方向為藍色,南下方向為綠色,月台編號及「南」、「北」二字均放大處理,字體皆為黑體字;而動線安排裡,黃底黑字是出口動線;黑體白字為入口動線,標示設計風格完全向JR車站看齊。最早導入此制度的應是內灣/六家線的竹中車站,此後所有新增設的車站,都有類似的設計。

P1220496.JPG
▲穿堂層付費區內,兩側是兩月台的進出動線;黃底黑字標示為出口動線 #09

P1220497.JPG
▲進站的標示設計以黑底白字為主,月台編號及「南」、「北」二字均放大處理 #10

左營(舊城)的月台層導入了自然採光,部份天花板空間挑高至地面,減輕了壓迫感。月台的裝潢全以淺色系為主,包括地磚、牆面及天花板。主要的列車動態顯示器,仍為臺鐵常見且成熟的白色面板的三色LED,與捷運系統以LCD為主不同;當然,以月台層仍有LCD列車資訊顯示器,設備也較一般捷運站豪華些。

P1220486.JPG
▲月台層自然採光的天井設計 #11

P1220515.JPG
▲主要顯示設備為臺鐵常見的三色LED,亦有LCD輔助,硬體設備較一般捷運站豪華 #12

而這十座車站裡,每座車站都有一張「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路網圖」,以捷運路網標示的方式表達新左營至鳳山車站,就像捷運站都會有一張「捷運路網圖」一樣的概念。不過,此圖只標示了「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區間,筆者認為稍有不足,如果能夠北至台南,南至潮洲,並加上編號,則更為完整。畢竟屏東至潮洲的鐵路早已高架通勤化,列車也多以潮洲為終點,可與高雄地下化連成一氣。

P1220516.JPG
▲地下化車站均有一面「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路網圖」 #13

P1220493.JPG
▲左營(舊城)的臺鐵仿JR東日本式站名燈箱 #14


【內惟車站】
k12內惟.png
臺鐵高雄段從新左營至鼓山站北,沿途各站周邊都是高雄新興的都市計畫區,各類工商住宅大樓林立,地下化的臺鐵各車站,也將搖身變為這些新住宅建案的捷運宅招牌(雖然班次不太像捷運)。

內惟車站的設計,與其他各站不同,它沒有明顯的站體,試圖藏身融入在臺鐵地下化後地面的地景公園裡。目前開放的北門出入口,設計很特別,沒有電扶梯及樓梯,只有一座無障礙的斜坡道,直接將無障礙空間做為主要的動線。以筆者週遊的幾個國家中,只有在瑞典看過類似的設計,在東亞地區,不曉得是不是唯一?

事實上,內惟車站主要的南門出入口尚未完工。屆時鐵道區域將成為公園,而南門出口會以大型坡道直接與公園連接,將車站主體建築與公園融為一體。

P1220544.JPG
▲北門出口入的直立式站名牌,以及斜坡道設計的出入口 #15

P1220540.JPG
▲只有一座無障礙的斜坡道,直接將無障礙空間做為主要的動線 #16

而在出入口建築的上方,有座小平台,平台上有座白色頂棚建築且標上「內惟車站」燈箱站名牌。這個平台建築亦是周邊公園的整體規劃之一,頂棚內的出入口除了樓梯外,尚有電梯可搭。

P1220546.JPG
▲內惟車站小平台上的白站頂棚建築 #17

P1220551.JPG
▲內惟車站的小平台 #18

P1220553.JPG
▲小平台後端出入口 #19

內惟車站周邊,鐵路以西為舊的國宅大樓社區群;鐵路以東則是新式的豪宅大廈群,原本楚河漢界的兩個世界,被地下化後的鐵道綠帶空間縫合了。車站周邊寬敞整齊的人行道,舒適的車站公園,有一種北歐的錯覺。

P1220542.JPG
▲內惟車站西側舊的國宅大樓及東則是新式的豪宅大廈群,被鐵道綠帶空間縫合了 #20

P1220543.JPG
▲寬大整齊的人行空間,有北歐的感覺 #21

不論是從哪個出入口進站,都會集合到主要站體的進出站空間。應該是說,內惟車站站體的設計,有一座主站體,再從四個方向延伸出不同的進出站動線,並編為「北1門」、「北2門」及「南1門」、「南2門」。與捷運貫用的「n號出入口」,或臺鐵過去常見的「○○路出口」不同,倒是與台北車站的「方位+編號+門」的格式一樣。

這座下潛式的動線集合空間,以半地下化的方式興建,屋頂和牆面沒有完全密合,讓光線可以透進地下空間的戶外採光;穿堂上方即為小平台空間。天花板的草綠色,明顯與公園的草綠色互相呼應。

P1220536.JPG
▲主要動線所望之北1門及北2門,左側即斜坡道出入口 #22

P1220537.JPG
▲主站體出口動線空間,天花板為草綠色,與外面公園的草綠連成一氣 #23

進入地下1樓的穿堂空間,寬廣的穿堂,以淺色系的地磚及壁面設計著,不過地面、牆面及天花板均是常見的標準化設計,沒有其他的設計及藝術安排,或許是因為出入口站體本身就是一座兼具藝術與設計機能的建築體。

P1220531.JPG
▲寬敞的穿堂空間,設計以淺色為基調 #24

P1220532.JPG
▲服務台及進出站驗票口 #25

P1220530.JPG
▲付費區內通往月台層的動線及標示 #26

高雄市區十座地下車站的穿堂及月台動線及空間設計,幾乎一模一樣,有時不看站名牌,可能還無法分辨身處哪一座車站。內惟車站同樣擁有兩座側岸式月台,不過月台天花板有一點設計的元素,以許多條平行排列的直立板排列著,似有吸音作用?

P1220528.JPG
▲內惟車站月台層 #27

P1220524.JPG
▲內惟車站天花板設計似有吸音的作用 #28

P1220527.JPG
▲內惟車站站名牌 #29

P1220520.JPG
▲停靠於內惟車站的EMU800區間車 #30

下一站,美術館及鼓山站的介紹,將於下一篇文章繼續。

.

熱門文章